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世界上9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世界上90%的教师亦是如此。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说得有道理,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想的原因可能是司机和教师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工作,与别人没有对比,再者好坏的影响因素太多,不可能简单的实现双盲实验。
但对一名教师来说,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水平就很可怕,明明教课不行还沾沾自喜,还不允许别人说自己不行。
今天上课时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明明自己心里明明白白的,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跟学生深入浅出的讲明白。
题目是一个缩聚反应,己二酸和己二醇这两种物质发生,最后的物质是:

学生感觉比较复杂,而且是一种重复连接的形式,思考起来不方便,这种题就成为疑难题型。
我也感觉很棘手,自己非常明白是怎样连接的,但就是不知如何跟学生开口,只能尽量描述,效果不好。
上完课后反思一下,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类比,这是一切不能形象表达这个难题的钥匙,两种可以类比的事物必须有其共同点,而且其中一种是直观的、具象的、学生易于理解的。精确的类比,减少学生的认知负担,轻易就可以进入脑海中进行编码。
这个题的可以类比成很多个男女同学交替手拉手,左侧己二醇表示女生,右侧己二酸表示男生,中间的酯基就是两手互拉形成的,另一个羟基(女生的另一只手)可以与下一个羧基(下一个男生的手互拉),右侧的羧基(男生的另一只手)可以与下一个羟基(下一个女生的手互拉)。
这样的类比,学生一下子联系到直观具象的手拉手,既易于理解又有趣。
类比是教师最需要掌握的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