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半生为人》,终于在沉重、压抑的精神洗礼中缓过来,顿觉豁然开朗,虽然压在心上的石头落了地,但同时又陷入对“精神”与“物质”的追求的矛盾中,“聚会散场之后,不管你是从怎样豪华的酒店或怎样寒酸的饭馆走出来,走在喧嚣或沉寂的夜色中,你为什么会陡然地生出一点儿向往,禁不住感叹每天都悬在你头顶的夜空今天是如此地美好;而当你‘咔嗒’一声打开房门,走进你那或者仍然简陋或者不再简陋的家时,又为什么会陡然地生出一丝失落,为你日复一日面临着的琐碎而烦恼?”与徐晓那一代人相比,我们年轻一代无疑是幸运的,但又不是不幸的,不幸的是年轻一代普遍没有了那种产生炽烈而执着的精神追求的可能性,没有了深刻的苦难和社会给与的严肃的岌岌不安。我们更多的是活在生活压力里,活在对物质的追求中,对美好精神世界充满向往却畏缩不前。
“可以相信的是,如今的许多高中、大学里,仍然会有许多人的书堆里夹着北岛、顾城或者舒婷的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仍然能够使许多人感受到异样的光明,卑鄙者的‘通行证’同样会使一些人警醒和不安,象征坚强的木棉仍然让许多年轻人心神摇曳。”
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个时代继续着与徐晓类似甚至同样的追寻——向往自由,追寻作为人的权利,希望接近并完成更为高贵的精神洗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