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致辞中写道:“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句话给了无数人向上的动力。
一本好书,一本经典读物,就是这样一种力量。
什么是经典?是不是得很难懂很深奥才能叫做经典?我以为经典是能够让人沉思的作品,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有一些坚强的东西,能够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柔软的地方,或者有一些柔软的东西,能够渗入思想最坚硬的外壳。思索的所得,会在未来某一个时间影响你的决定。(在写下这段话之后,无意间翻阅董卿主编的《朗读者》,铁凝在序言中写道:“何为经典?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我想最直接的一条,就是它们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部位。”哇噻,我已经接近铁凝三分之二的水平了!耶——原谅我无法自制地全程跑题)。
卡尔维诺对在他的文集《为什么读经典》中细致地阐述关于经典的定义。开篇即是最著名的那句: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年读过的书,相当一部分都是读过一次就放在一边,再也不会去动,现在有些人还提倡一本书读完了,吸收了就扔掉或者送人了。人的思维是在不断进步的,读得书越多,思考的越多,眼界越开阔,口味越挑剔,会重读的书也更加有内涵。即便通俗如武侠小说,也有《神雕侠侣》、《陆小凤》这样的经典会引人一读再读,那些充斥于各种读书网的网络小说,更象是微波背景辐射,它们接近绝对零度的存在,愈发映衬出经典读物的熠熠星光。
卡尔维诺对经典还有其他的解释: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这些感觉,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就会一一体味。
卡尔维诺在余下的35篇文章中,介绍了31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几乎在每一篇文章中,卡尔维诺不断从这一块冰跳到那一块冰,但文笔永远流畅自如,完全看不出斧凿的痕迹,甚至不需要任何过渡句也毫无违和感,象一只随风盘旋的苍鹰,在空中轻盈地漂浮,在我着迷地注视它时,不经意间他的思想已经带我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即使完全不明白他所讲的内容,读得无法呼吸、精神崩溃,但对他提过的书籍忍不住要去拜读,接着就发现原来是一个更大的陷阱,不,不是一个,是一排、一群……无穷无尽。
当跌进了《奥德赛》,连滚带爬地挣扎出来,刚刚觉得自救成功时,听到奥维德轻笑了一声,在一旁招手的还有伽理略、笛福、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海明威、博尔赫斯、格诺正在狂奔而来……而我,只有一脸傻笑加上痛不欲生:“天哪,还有这么多好书我没读过!”
当我看完(实在不敢自称是读完)这本书时,我无法给卡尔维诺这个文集进行归类。它写人物,但不是传记,写作品,但不能说是书评,写思想,但不是文学理论……如果一定要下个定义,我会说“卡尔维诺的文学哲学论文集”。卡尔维诺深入这些作家的思想,条分缕析地向我们展示了作品和人生背后隐藏哲学性思维,他深入得如此之深,涉猎如此之广博,对文学功底稍差的人,根本无法追上他思维的脚步。至于封底那句“这是关于三十一位经典作家最好的入门书,……”我只能苦笑说,省省吧,这是卡尔维诺的想法。
但是我从骨髓里感受到这本书确实是那种值得重读的书,或许下一次,我会读懂很多。在这本书介绍的长长书单中,也有很多值得重读的书,它们包含着思想、包含着力量,推动我在阅读经典的不归路上一直走下去。
如果你也打算读这本书,在翻开第一页之前,要小心,它是有毒的,会上瘾,会传染,在你读的时候,会感觉到四肢瘫软、无法呼吸,如同溺水待毙,当你挣扎着浮出水面,大口喘息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头,如果你无意中又看到它,你会忍不住再一次进入,不断深入……
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欲罢不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