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编辑找我,问我认识不认识魔云兽,我说我俩是好朋友呀!(我真的没吹牛,我俩真的是好朋友,不相信可以去问他,不认识他的可以去他的微信公众号“玩学家”留言问他)。编辑说有篇稿子,领导点名要约魔云兽,说领导喜欢魔云兽的风格,钱不是问题。我在微信收了人家红包,拿人家手短,就去问魔云兽,魔云兽接电话说:“土豆,什么事?”我说了约稿编辑名字,稿件类型,他说:“哦,这个我不接。”我就跟魔云兽说:“我都收了人家红包了,人家点名就约你。”魔云兽用他不标准的普通话说:“我跟你说,这不是一回事,你让他直接联系我,我跟他道个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就把红包退给人家编辑了。
跟这件事相反的,是我写作课的同学,我发现当某一位同学签约专栏作者成功以后,未来几天的作业里,其他人就开始模仿这位签约同学的风格。当新的同学签约专栏作者成功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模仿。写作课开课两个多月了,每隔几天就有一位同学签约,然后“模仿派”同学风格就会随着一变。甚至有同学每天就是不停的在问谁签约了,然后跟人家要稿子,看人家的稿子,再自己模仿人家风格写,写完投稿给编辑,再被拒绝。随着有风格的同学签约了,“太忙派”同学都放弃了(有一部分同学交钱以后不听课,不交作业,我催他们,他们就说“最近太忙了”,我们叫“太忙派”)。剩下的就是“模仿派”的同学了,就有人问我,学了两个月,还没有效果是什么原因呢?
模仿的艺术,重点在于寻门而入,破门而出。我们阅读别人的作品,分析签约作者的稿件,是为了学习别人的长处,寻门而入,找到写作的秘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签约的目的,把自己的能力变现,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钱。可单纯模仿别人,反而适得其反,试问如果你是编辑,你已经签约一个魔云兽这个风格的作者,你还会签一个模仿他的人吗?
荀子《劝学》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我们模仿别人,想要“青出于蓝”也是有技巧的,模仿的三个关键点模仿对象、模仿目标、创新。首先是选择模仿对象,比如论城市地理,我写不过李昊(墙头马上Hao),那我就看他读什么书,写了什么稿子。然后是模仿目标,我不可能像他一样去各个城市,做城市规划,但是我学习他地理、城市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我写文章遇到相关题材的时候就可以充实我的文章,大大提高我文章的可读性。这就是模仿的目标。如果单单从模仿他,还没有什么意思,人家写过的东西,你再写不就是抄袭了!所以就是最后一个问题,“青于蓝”,从他身上学了东西,要用在自己的文章里,他分析阿克苏环境好适合养老,这个知识点我记住了,以后写别的稿子我就知道这个事了,我就可以记住了呀。他用实际的城市数据切入文章,引起读者兴趣,这个技巧很好呀,我以后写稿也可以用呀。
博闻强记是为了吸收其他人的优点,用在自己身上,投稿前观摩别人的作品,不是要模仿对方,而是要看到稿件要求,学习别人文章里的知识,行文技巧,梳理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让编辑眼前一亮。齐白石对关门弟子许麟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许老师后来参透这句话,在绘画上有了自己的突破,自己也成为了一代大家。而在那个时代更多齐白石模仿者,尽管模仿的以假乱真却没人留下自己的作品。
模仿别人是快速学习并掌握技能的捷径,可是上路之后,就要针对自己擅长的方向开始创新。我从大学实习开始,就希望去原来的工作的杂志编辑部,成为向主笔一样文采出众,能够挑起一刊刊首的大拿,我一直在模仿他,直到有天主编告诉我:“你不用模仿任何你,你只需要把你擅长的发挥到极致。”我才意识到,一本杂志不需要两位风格类似的主笔,却需要很多有自己风格的专栏作者和编辑。模仿的艺术,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关键在于创新,我们在基础技能、习惯上模仿那些卓越的领军人物能让我们快速成长,少走弯路,但在核心问题上,我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