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停在(九),一直没有更新,没有欲望写东西。许多问题残忍地折磨着我。
昨晚复习很少在网路上发起“抱怨”文字。“抱怨”会像宇宙中黑洞,吸走一个人所有美好品质和感受进步能力。
这篇文字的确不在抱怨。只是希望梳理一番,好让自己清醒。近日,我真是被“选择”,“价值观”苦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学习金融的时候,只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极有潜力成为我终生都会去思考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像我从不知道最爱的女孩分手的真正原因。
“经济学充满着各种美好和意想不到艰涩理论,但现实却是如此骨感和永不吻合。建立一大堆模型,得出一个数值,而这个数值却只具备相关关系,简单翻译成人话“翻过山,跨过洋,趟过刀山,下过火海,终于鼓足勇气说出“我爱你”,但你说我是好人,我们不适合在一起。” 嗯,那学习经济学,究竟学来干嘛?”
不久前,孤阅开设经济学课。想也没想就报名了。很记得老师提到一句话“我们这个课不会过多涉及数学,如果要数学,那要是拿文凭了。” 只跟了2节课,我就来英国。各种时差和课程的充斥,也由于自己时间管理陷入混乱,无法跟上,也就作罢。始终觉得西方经济学过度依赖数学,不太对劲。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不依赖数学,论文可能就写不了了吧。
上述问题,却没有任何人可以回答得了,或者说大多数的人,也不会像我思考这种无聊的问题,大家也只是想过一个“简单生活”。我不想简单,我挑“极难”模式。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写作,使人清醒。” 这句话是真的。突然想到 船长在某一次课上“价值判断”的论证。“人类总会思考三个点。第一点,做一件事到底有没有用?第二点,这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第三点,如果前两点是“有用”,“值得”——那就做。” 人们去做任何一件事,首要考虑是风险。一旦考虑到风险,就开始忧心忡忡,担忧的过程中,时间像往日恋情,可贵而不可返。忘记一件事是做了才能知道本质,更不会料到一件事只有做了之后,才知道事情会变,人是不会刻舟求剑的。
这个问题,不是用来逃避或者安慰自己今天期中考试一塌糊涂的借口,这个问题重要吗?利用数学老师金句:“显然可得。” 对我来说,显然重要,但从逻辑上来讲,这并不能成为我不去执行和研究,把它掌握的借口。
工作时候,和老板讨论过。老板语重心长地和我说:“昇宏。首先,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它讲究的是一种概率。大概率不一定发生,小概率不一定不发生。其次,经济学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模型是一种帮助我们去建立,辅助我们思考的工具,千万别忘了人才是主要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固定不变的。最后,做好一切准备,就等风来。” 当然,这段对话是经过我的杜撰的,实际意思也是差不多,不过我领导整天说自己是“职业段子手,业余分析师。” 一言不合就开车老司机,突然讲到这种这么深奥的话题,难免矫情。实际上,老板也经常吐槽。因为老板的老板,要看数据,要看专不专业。有时候客户也要看结果。所以,我觉得很扯蛋。扯蛋的地方在于,一切的东西都是为了什么而执行,而不是因为“我”发现了什么新的发现,或者解决了什么新的“问题”。拿最近的事情来说,一场不计分的presentation,我愿意熬一个礼拜的夜,作出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pre,有一个问题--分析问题---利用知识理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最近忙里偷闲,上了个研究学习课程,当我听到“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觉得有意思。因为我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当然逻辑出发点不同。
在这里,我有点想明白了。所有的要求,都只是要求自己的。
学习Econometrics时候,我经常不懂这个和不懂那个,我就跑去问老师,“‘why is like this? why is like that? ’”, 老师Paris会浓重的希腊口音说,“要是真的很想搞懂why,至少是要Phd(博士)级别的学生。目前只需要使用它就好,把它当成一个工具。”,教lecture的博士Elminar会用伊朗口音地回答我:“不要害怕。就一直读,读不懂就放下,去喝杯咖啡,休息一下继续读。”当我去读教材,阅读定义。不懂,就会Google和Wikipedia。然后,Wikipedia下去,就会牵出统计学和微积分,这两门被我考试就还回去的知识。于是,再一次体验到 苏格拉底临界点。可是,“苏格拉底”临界点,不能望洋兴叹。我想起老版的孤阅者讲到过的“项目管理”,既然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就要想办法解决。办法就是记下问题和所需要的东西,然后拆分成最小行动单位,立起项目条,不断进行去做。下次写文的时候,再详细说这个操作指南好了。
“未来的我,究竟想干什么?”
小时候,就嚷嚷着说“我要成为一个很酷的小孩。”
至今,离这个“很酷的小孩”,也越来越远了。
凡事先定义,来说一说,什么是“很酷的小孩”。
我还没有答案。不,还有没有一个可以信服我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