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纯: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自见得玄关,一得永得,药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若身心静定,真机妙应处,自然见之。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
玄关至玄至妙之机关,初无定位,今人多指脐轮,顶门,两肾中间,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玄关一窍无定位,今人多指脐轮,顶门,印堂,二肾中间,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
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在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注:玄关一窍不在脐外径寸之地,也不在鼻子边旁径寸,说有方位,三维四维,在某某内、某某外、某某边、某某旁即错。惟有先天一炁不在阴阳四大五行之中,跳出阴阳之外,无在而无处不在,说小无可小,说大包乾坤宇宙亦绰绰有余。玄关一窍即是先天一炁之意明矣!欲跳出阴阳外,不在五行中,岂有他途!)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易经》:复其见天地之心。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
惟静惟虚,仙胎可冀。虚极静笃,观化知复。
至静之极,则自然真机妙应,非常之动也。只这动之机关,是天心也。天心既见,玄关透也。玄关既透,药物在此,炉鼎在此,火候在此,三元四象五行八卦种种运用,悉具其中。功夫至此,身心混合,动静相须,天地阖辟之机尽在我也。至于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俱忘,到这里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化虚,与太虚混而为一,是谓返本还原也,长生久视之道,至此尽矣!
下静定功夫,至于至虚之极,守静之笃,静极而动,天心见矣。到这里方知道,月月日日都是冬至,时时刻刻都是冬至。玄关欲透做功夫,妙在一阳来复。静里施工,定中翰运,寂然不动,应感潜通。静极中一动,便通玄牝。
密密致虚守静,便见无中妙有,九窍一齐通。直下承当去,个是主人翁。
为孚庵指玄牝
会得二仪推荡理,便知一炁往来时。
乾坤阖辟无休息,坎离升沉有合离。
我为孚庵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
复见天心
群阴剥尽一阳生,牢闭玄关莫妄开。
静极极中观一动,天心莹彻悟原来。
陈撄宁
玄关一窍,既不是印堂眉间,亦不是心下肾上,更不是脐下一寸三分,执著这个身体在里面搜求,固然不对。撇开这个身体在外面摸索,又等于捕风捉影,水月镜花。著象著空,皆非道器。学者当于内外相感、天人合发处求之。此是实语,不是喻言。
然先天一炁虽自虚无中而来,若非身中之精气神调和团结,开阖自然,则虚无中之炁,亦未由致之。所谓“内真外应,寂然不动,则感而遂通”、“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均是此理。恍惚杳冥中,一阳爻动之时,恍惚中有精,杳冥中有信,即静极而动,虚中之“一觉”也。《百字歌》云:“此中真有信,信至君必惊。”纯粹先天为吉,夹杂后天为凶。一转念间,即为神鬼生死之关,吉凶变化之地。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真人,元神正念。深渊即气穴,又谓元海,无论是阴阳清静,均是指坎宫,坎中之炁,绵绵密密,无有枯竭穷尽之时。此即是指做得好时,则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虚无中之先天一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规中二字,或谓坎宫,或谓离宫,或谓中丹田,或谓下丹田,其实所谓规中,乃规圆之中道,即玄关一窍。张三丰“黄庭一路皆玄关。”玄关宜活用,则规中亦宜活用,不当指定一处。规中玄关皆是随至妙之处,而不能执著死守,故曰浮游守规中。顺鸿濛,顺元炁自然之升降也。委其志以归于虚无之境,绝无一毫念虑,以此为恒常之功。
得药之后,上下往来,洞达无穷,百脉冲融,和气充足,满怀都是春,而状如微醉。
丹道有风必有火,炁动神必应,阳炁发生,阴神必同时而应。阳炁发动时,则元神亦随之而动,炁到人身某处,神亦同到某处。此时炁与神已不可分离,言神而炁在其中,言炁而神在其中。人身精气神,原本不可分,道家性命双修,将精气神混合为一,神在是,精在是,气在是,分之无可分。
金水互相含蓄,遍历诸辰,循环卦节,莫非真气之妙用。
含元,属先天寂然不动、杳杳冥冥、太极未判之时,日月合璧虚危度是也。播精,属后天感而遂通、恍恍惚惚、太极已判之时,雪山一味好醍醐是也。子时,一阳初动之处。先天惟有一炁,后天始化为真精。
阴阳得配,虽有种种景象,而不可着象生心,若一着象,便落在后天,故只能淡泊相守,则自有神妙不可测之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