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主要求写最爱的一本书,目的是想看看我们的文学品味。
我愣了一下。
意识到自己从未关注过这一方面。
书单,就是看豆瓣推荐、道长推荐、还有一些高质量的公众号如不止读书的推荐。
到现在为止,没有因为自己的文学审美,而去主动寻找选择书籍。
今年年初才开始渐渐入门,接触什么是文学。
我热爱阅读,但不精通文学。
想说自己目前最爱的一本书是《唐诗鉴赏辞典》,
目前读过的书里,他是真爱。
清晨醒来,是被闹钟叫醒的。
可支持自己没有一丝犹豫的爬起来,是这一本厚厚的唐诗鉴赏辞典。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也许没有那么文艺,可心里,深深热爱雅致清澈的中国古典诗词。
但想了半天,决定写下另一个名字,《乡土中国》。
选择《乡土中国》,是因为他代表一直以来,我读书的动力,即乐趣和提升自己。
读书,因为觉得快乐;更因为,可以另自己长进。从这一点看来,我以前看重的,更多的是书籍的内容,而忽略了语言的魅力。
我还是喜欢广泛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都想读一点。但是,从今年起,更像变得专业,从文学的角度,深度地看待一本书。跟着城主,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审美。
既然此前读书,是为了增进自己,所以我选择了一本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书。《乡土中国》,是带给我改变最大的一本书,直接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让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尊重。
当时在基层医院实习,有机会接触许多农民朋友。和他们的相处,让我明白,看似尽在咫尺的人群,可实质上,却是隔着天涯。那是另一个完全不同,自成体系的社会,就像是城市周围的森林,山脉,田野,它们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近,可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你并不懂他们的世界。
在许多城市居民眼里,农民,意味着文化水平低,修养不够,素质一般。人们在无形之中给他们贴上了各种不公平的标签,却从未停下来看一看,他们真正的样子。
就像你可以背着行囊去另一个国度探求文化差异,你也会赞叹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可在同一个国家里,全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在社会的皮肉骨头里长着,你却未必真的了解。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介绍的就是我们最亲切却又最陌生的乡土社会,它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低,一直是人们看轻乡村人的一大原因。可费孝通开篇便说:文字的作用是什么?是用来沟通和传递经验。但文字作为内容的载体,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误会、偏差。乡土社会安土重迁,文化传统变化小,“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都可以在亲子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间传递无缺”。这样更快捷,更方便,也避免了遗漏和错误。因此,文字在乡土社会的价值小,需求也小,自然懂得的人不会太多。因为没有需求而产生的不会,本是可以理解的范畴,可人们却无视这些原因,直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不够,将一张大大的标签贴在了茫然无措的农民身上,让老老实实背朝黄土的他们,怎么就一抬头,发现整个国家看他们,都是变了味的眼。
电视剧里,城市女孩嫁给农村男孩,却因为和男孩庞大的家族无法共处而产生种种矛盾,婚姻破碎。女孩对人哭诉:嫁的是他,不是他的家庭。可事实上,在乡土社会,嫁给一个人不仅是嫁给了他的家庭,还等于融入了他庞大的家族,从此,三姑六婆,远亲近邻,你都逃不开。
乡土社会,家庭的任务不单纯是生育抚养下一代,还有经济、政治上的功能,功能的繁多,要求小家庭向外扩张,所以家的性质变成了族。非乡土社会的人,会非常不习惯这种关系,心里每每惊讶于:为什么这么不把自己当外人?我和你真的很熟么?可在他们的风土人情中,自己本就不是外人,而是庞大家族的一员,是痛痒相关的,互通有无的。
我们不了解,才会觉得他们到处攀关系,才会觉得他们太不把自己当外人,太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如果你知道他们家族中紧密相连的关系时,会不会有一点点理解,他们的种种行为。
观念不同是横亘在城乡社会之间最大的问题。乡土社会的人们,他们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礼俗”。是祖祖辈辈的经验积累所形成的文化。乡土社会变迁慢,同一个文化经验,对过去适用,对现在同样适用。人们从一出生,就在这种礼俗的教化之中长大,法律、社会道德等等其他规则,统统都在礼俗之下。所以,当现代社会日益发展,法制逐渐健全,礼俗管理下的人们在现代社会浸渍下成长的人群眼里,就会有许多错误的观念和举止。观念的碰撞,会激起矛盾,同时也带来了歧视。固守传统经验和礼俗的乡土人,被远远抛在了时代发展的后面,也成了落后、土气的代名词。
乡土社会的不同,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小,社会变化小,
这种社会本质决定它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特殊。我们不能说习俗不同,就可以墨守陈规,不去改变。但知道了背后的故事,面对农民,面对农村,我们应该多一分理解和包容。
一本书给人最大的收获,不仅是知识本身,最重要的赋予你思维。这本书,让人学会理解。这是十个briskin都换不来的财富。当你明白表面上的不同,是由深层次的原因导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的基础和背景。你就不会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妄下定论。因为你看得到,这世界上,那么多事情,都有太多情有可原。
这本书让我学会理解,变得不那么挑剔,明白,缺点不足,有被环境塑造的结果,有时代制约的关系,有家庭的影响,有成长的痕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地方,血肉长成,都是复杂的因素在塑造,是好是坏,有时躲闪不及。
理解,是接纳不完美,懂得不容易。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无一不是。
正如木心先生所说,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