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长善救失,不可一味“鸡娃”

长善救失,不可一味“鸡娃”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24-09-28 07:41 被阅读0次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孔子道:“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朱熹《论语集注》:“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作为人中之模范,君子可堪大任,但他们同样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乃至过错。君子有大才,但也可能是专长,未必事事都能做得很好;能干成大事,未必会拘泥于不节;在专长领域内非常卓越,但在非专长领域也可能是门外汉。骏马能千里,力田不如牛。不能要求君子是完人、全人,不能以瑕掩瑜,要观其主流、大节及重大贡献和成就。

    君子待人以宽,看人要全面和辩证,但律己则严,要谨言慎行,不拘小节不能成为君子的主观意念和主动行为。待人与律己,这是两个问题。

    在孔子眼中,作为大多数的一般人,其素质难以承担重大使命,但他们却可能有各自的不同优势、长处、特点,显示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君子道德高、修养好、知识多,故“可大受”;小人道德低、修养差、知识少,故“不可大受”。不过,也有善良仁爱,言行一致,但才智不足,能力有限的君子,怕也是“不可大受”。

    《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若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自然赋予人以道德本性,依循人的本性即人道,修养人的本性即教化。人应体察这一本性,助推他人和万物成就自身。所以唯有人能够参赞万物化育、担当天地之心。如此,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潜质。

    唐代诗人杜荀鹤有一首诗《小松》这样写道: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被掩没在“深草里”,但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向上冲刺,锐不可当。原先被百草掩盖,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凌云木”的,等到它长大成为“凌云木”了,人们才仰头来赞叹:好高大呀!小松尚幼时,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说到“鸡娃”现象,在考试升学的“指挥棒”下,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定义为学习不好,是每个家长都难以接受的。

    “鸡娃”一般开始于小学一、二年级,更有甚者从幼儿园“鸡”起。有的家长已经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背诵初中古文,不求理解,先背下来。数学的提前学现象普遍,有的孩子在小学期间已经学完初中数学课程,开始上物理了。英语培训更是常态。

    随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鸡娃”路径也不再只是提高语数英成绩。无论是乐器、计算机还是体育,家长们认为如果想做得好,就必须“鸡娃”。

    “鸡娃”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有的孩子是“耐鸡娃”,可以把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形成学习动力,但归根结底还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合适的陪伴。在小学低年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之后孩子就能自己主动学习,不让家长操心。小学时期的孩子也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家庭的关怀会让孩子更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如果只通过钱来解决,效果反而不好。

    被充分爱、尊重、允许、支持、肯定的孩子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做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在自我”在“被爱、被尊重、被允许、被支持、被肯定”的过程中得到了保护、滋养和发展。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喻成一棵小树苗的成长过程,浇水、施肥、修枝、剪叶……最重要的是根的养护:向下扎根了吗?根扎得深远吗?

    培养孩子向下扎根的能力和素养,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 即,最优质的教育不仅是养成好习惯,还要养心、养根。养心,主要是滋养孩子内在温柔、坚强、勇敢、灵活、智慧等心理(个性)韧性。养根,主要是滋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如善良、勤俭、勤学好问、诚实、兢兢业业、利他等品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善救失,不可一味“鸡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ul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