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的第133天《霸言 第二十三》第9段~第10段
原文阅读
自古以至今,未尝有能先作难,违时易形,以立功名者,无有。常先作难,违时易形,无不败者也。夫欲臣伐君、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独攻而取也,必先定谋虑,便地形,利权称,亲与国,视时而动,王者之术也。夫先王之伐也,举之必义,用之必暴,相形而知可,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时。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战而后攻,先攻而后取地。故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释难而攻易。
夫抟国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夫举失而国危,刑过而权倒,谋易而祸反,计得而强信,功得而名从,权重而令行,固其数也。
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令人主一喜一怒者,谋也;令国一轻一重者,刑也;令兵一进一退者,权也。故精于谋则人主之愿可得,而令可行也;精于刑则大国之地可夺,强国之兵可圉也;精于权则天下之兵可齐,诸侯之君可朝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刑,知世之所谋,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归,知令之所加矣。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邻国之所不亲也。权动所恶,而实寡归者,强。擅破一国,强在后世者,王。擅破一国,强在邻国者,亡。
字词注释
[1]作难:起事,发难。
[2]易形:变更天下形势。
[3]无:张文虎云:“无不败”之“无”,“而”字之误。
[4]臣伐君:以臣子身份讨伐君主,欲变更天下大势。
[5]独:单纯。
[6]谋虑:计策,谋略。
[7]便地形:使地理形势对自己便利。
[8]利权称:使动用兵权之名对自己有利。即师出有名,非不义之师。
[9]与国:盟国。
[10]视:根据,看。
[11]术:策略,手段。
[12]暴:迅疾。又,张佩纶说:“暴”当作“恭”,恭敬。《尚书·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罪。”即此义。
[13]相形:观察形势。相,相机,伺机。
[14]攻得:攻伐得手。
[15]料:估算,核计。
[16]食:粮草。
[17]备:军备,兵器装备。
[18]众存不攻:敌众实力尚存就不进攻。
[19]释:放弃。
[20]膬(cuì):古“脆”字。脆弱,薄弱。
[21]抟国:协和国政。抟,私。即专。敦古:致力于古道。
[22]善攻:当作“善故”,精通旧事。
[23]成曲:成就小局面。曲,局部。一说当作“成典”,拘泥成法。
[24]举失:举措失当,此指选择兴兵举事时机失误。
[25]刑过:错过时势。刑,通“形”。指形势。权倒:权威崩倒丧失。
[26]谋易:谋事轻率。反:来,来到。
[27]强信:即“强伸”,强势可得伸展与发挥。信,通“伸”。
[28]固其数:本有的道理,本来的规律。
[29]谋:指谋略。刑:王念孙云:刑与“形”同。指形势。权:指权谋。
[30]轻:指国家地位轻。重:地位重要。
[3]1进:进攻。退:退兵。
[32]圉:抵御,抵挡。
[33]齐:调剂。齐、剂,古通用。一说会集,包围。俞樾云:齐读为济。济,止也。一说齐,通“剪”。剪除,剪灭。《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注:“齐,剪也。”
[34]朝:召见,朝会。此指使之朝聘。
[35]利之:此指利己。
[36]实:果实,实惠。此指利益。
[37]擅:擅长。
[38]强在后世:使后世强盛。
[39]强在邻国:反而使邻国势力增强,本国实力削弱。
译文参考
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首先发难起事、又违背天时先机且变更天下大势的人,而能够建立功德大名;这事从未有过。首先发难起事、又违背天时先机,没有不遭遇失败的。凡是要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以匡正四海为名义而出兵者,就不可能只单纯依靠举兵进攻而取胜,必定首先确定进行攻伐的策略,占取便利的地理形势,选择有利动用兵权名义的先机,密切与盟国的合作关系,然后审视有利时机而行动,这才是成就王业的策略。先代圣王进行攻伐,兴兵举事必定合乎正义,动用武力必须迅速,根据天下大势来推知可否举事,衡量自己的实力来推测能否进攻,看攻伐所得结果而探知行动的时机。因此先代圣王从事征讨攻伐,必定先宣战而后进攻,先进攻而后夺取其土地。所以善于进攻的将帅,都要算计好我军人数以针对敌军人数,算计好我军粮草以针对敌军粮草,算计好我军装备以针对敌军装备。以人数对抗人数,如果敌军兵力有余,则不可以进攻;以粮草对抗粮草,如敌军存粮有余,则不可以进攻;以兵器装备对抗兵器装备,如敌军装备有余,则不可以进攻。应该避开敌军布兵坚实之处而攻击其布兵空虚之地,避开防守坚固之处而攻击其防守脆弱之地,避开较难进攻之地而攻击易于被摧毁的地方。
统治国家执掌政事不在于敦敬古道,治理当世统掌时政不在于精通旧制,成就霸业称王天下不能没有大局观。君主决策失误、举措失当国家就会面临危险,举事错过形势、坐失良机其权势威力就会倾侧崩倒,谋事轻率、计划反复反而会招致祸殃,计策得当、谋划合宜其强势威力则可得到发挥,德政功业得以成就则威名盛誉随之而来,国家权势地位重要则君命政令容易推行,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和基本规律。
凡是要逐强争胜的国家,必定首先要竞争谋略、竞争形势、竞争权力。能够使君主心中或喜或怒的,是谋略;能够使国家地位或轻或重的,是形势;能够使军事行动或进或退的,是权力。所以,精通运用谋略,则君主的心愿可以达成,而所出号令可以顺利推行;精通把握形势,则大国的领土可以夺取,而强国的军队也可以抵御;精通利用权势,则天下的兵革可由权变而得调配使用,而诸侯各国的君主可使之来朝见。神圣英明的君主,审察天下大势,根据形势掌握当世的谋略,把握用兵的动向,确知领土的归属,明白政令所施加的对象。凡是出兵攻伐憎恶之国而得利、若其利归己所有,这就会造成邻国不愿亲附。由权势威慑所憎恶之国而得利,其实惠少归己所有,这就可以图就强盛之国。擅于独自专破一国,能坚守其强并且造就后世强盛的,可以成就其称王大业。擅于独自专破一国,反而造就邻国强盛、本国实力削弱的,那就要败亡了。
核心内容解读
这三段内容里都有一些重要的核心观点。“自古以至今,未尝有能先作难,违时易形,以立功名者,无有。”想要成就大业,时机的把握和形势的变化至关重要。无论是整体的政治领域,还是在军事战争中,君主都需要善于把握时机,灵活应对形势变化,随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及时调整战略和政策以取得胜利。
"必先定谋虑,便地形,利权称,亲与国,视时而动,王者之术也",强调了作为一位君主或领导者,只用战争手段攻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谋略、地理、权谋、亲民和顺应时势的能力,这是实现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的关键。
君王要“定谋虑”首先要有长远的谋略和计划。只有在谋略明确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引领国家或组织走向成功;要了解“地形”,需要了解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形地势和地理特点,包括资源分布、交通情况、自然灾害等,以便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考虑这些因素;要“利权称”,需要合理分配权力,建立权力制衡机制,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同时激励和管理臣民,使他们发挥最大的能力和潜力。要“亲与国”,应该亲近民心,关心百姓。要“视时而动”,善于判断和把握时机。这些都是想成就大业的君王需要掌握和做到的。
“夫抟国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治理不在于依附于古代的规范,而在于适应当下的需要;一个人治理世界不在于善于进攻,而在于善于理解和处理事物;成就霸业称王天下不能没有大局观。这个论述中表达了关于君王或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强调了适应性、理政智慧和大局观在国家治理和统治中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将谋划、形势、事权,视为治国利器、争强之本而加以强调,这正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家们执政经验的总结。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先秦诸子关于国家间关系的思想(二)
物质决定论和观念决定论
以强调物质作用还是观念作用为标准,我们可以将管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七位哲人的思想分为三类。韩非子是坚定的物质决定论者,管子和荀子是物质和观念的二元论者,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则都是观念决定论者。
韩非子对于社会冲突的起因和国家间关系的认识都是物质主义的。他认为由于时代变了,物质资源不能满足需求了,于是人类内部发生争夺,赏罚制度都无法阻止争夺,因此进行国家间的争夺也只能依靠物质力量。他说:“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管子和荀子是物质和观念的二元论者。管子认为天下秩序和国家间关系是由人的物质关系和思想观念两个因素决定的。他认为维持一个稳定的天下秩序既需要物质实力也需要讲道义,缺少一项都维持不了。他说:“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强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威有与两立,兵有与分争,德不能怀远国,令不能一诸侯,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荀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管子更清晰。他认为国家间的争夺源于主观欲念和物质不足两个方面。他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与此同时,他将等级规范视为影响国家间争夺的一个干预变量。他认为没有等级规范,人们就要争夺。他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墨子、孔子和孟子都是从观念的角度分析国家间关系的,但他们经常把观念与规范联系到一起。墨子认为导致国家间冲突的原因是人们没有爱他人的观念,与此同时又没有制度能使人们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观念上来。他说:“当察乱自何起?起不相爱。”“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
孔子和孟子认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根本是君王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有两个变量值,即仁与不仁。孔子认为领导人可以靠道德征服远处不服的人,他说:“远人不服,则修仁德以来之。”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孔子和孟子都肯定规范(礼)的作用,但他们认为仁是礼的基础,即认识是规范的基础。
老子可能是最纯粹的观念决定论者,他将国家间冲突归结于人们对于生活的观念和态度,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认为,如果使人们从思想上降低欲望,满足于小国寡民的生活,怕死而不出远门,可用于战争的舟船和武器等物质力量就发挥不了作用,这样就没有暴力冲突了。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阎学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