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明确指出:“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山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这一篇”散文,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训练其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实现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推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不妨对教材文本进行巧妙的二次开发,以撬动散文阅读的教学点。
一、拓宽时空,开发情境融通点
散文阅读教学要能够“从外在的言说对象转向文本之内”教材本身只是“外在的言说对象”,要引导学生“转向文本之内”,可以围绕学习目标拓宽阅读时空,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构或补充,生成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融通文本情境,深入文本内部。
1.重构整合,创意朗读感知情境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文学的教育,声音在某些时候会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声音会对生命产生触动,会碰撞出特别的情感。文学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所以朗读,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学中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重构,进行朗读形式的开发,不失为引导学生感知情境的较好路径。
笔者在教学余秋雨散文《阳关雪》时,充分运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情境。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品读第十一自然段,笔者是这样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构整合,引导学生创意朗读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这便是唐人风范)(反复延读)
男生: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
男生: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女生: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
女生: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男女叠读)
(虽然)告别是经常的,(可)步履是放达的。(添加关联词变读)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听李白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听高适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听岑参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补充诗句唱读)
如此在重构整合中进行创意朗读,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近大唐王朝,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笔下“唐人风范”的理解,还活跃了课堂氛围。
2.巧妙链接,助读材料引入情境
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
接。但是,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人生经验,学生与作者之间总有很大的距离,为了有效地建立起这种链接,我们不妨适时补充,开发文本的写作背景或作者的人生经历等材料,将学生引人情境。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由于地城的差异,不少学生只能停留在文本描写的壮观场面中,很难真正走进文本深处。
教学中,笔者一方面通过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形成画面、声音、文字三者的融合,使学生产生感知上的认同;另一方面补充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本人对文本的解读说明等相关助读材料,如:
1986年秋,我坐在陕西千阳县城关镇政府一间临公路的小屋子里,花了半上午时间,写成了《安塞腰鼓》……大约半个月后,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出来了。
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学生借助助读材料深入文本情境,领悟出文中的安塞腰鼓已经变成了一个载体,不仅承载着陕北人的精气神,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行、锐意改革、势不可挡的民族魂魄,有效实现了与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3.辨析两“我”,想象还原体认情境
很多散文中存在着两个“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情境中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写作时产生的感受。阅读此类散文时,要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想象还原过去的情境,辨析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所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以深入体认作者的独特情感。
在讲授《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布娃娃怎么会摔碎呢?"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还原当时的情境(立足于当时“我”的情境:集弹、哑、盲于一身):“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破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学生很容易理解“布娃娃被摔碎”是当时的“我”的不耐烦、“我”的特别痛快所致,更能有效体认当时的“我”所特有的情感。
二、拓点赏读,开发言语激活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挖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散文阅读,关键是在品味“这一篇”文本的独特言语(包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感受、体认作者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进行适当重构,在聚焦、增减、替换、改动、整合中开拓新的赏点,激活言语魅力,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验认同。
1.聚焦关键词,开发新鲜意义。
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剥出作者的存在,而作者正存在于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言语方式中。教学时,我们不妨聚焦文本中能够体现作者存在的关键词语,开发其在教学中的新意义和新价值,引导学生予以解读分析,从而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察作者的所感所思。比如《都市精灵》,它是作家舒乙的一篇随笔,不少教师将教学点落到分析文中小动物的特点上,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实际教学中,“其实,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这句话,很容易被教者忽视,笔者恰恰以这句话切人,开发其新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紧紧扣住“钟爱”一词设问:文中描写了哪些令人钟爱的小动物?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它“令人钟爱”?学生通过对“一宝”“漫步”“白白胖胖”“卧着"“旁若无人”等词语的品味,逐步体认了文本语言背后蕴藏的作者情感。
2.推敲韵味词,品味丰富意蕴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散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淡,其实韵味无穷,能够准确传达出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这一篇”的魅力所在。有时候某一情境中只能用这个词,改用其他词
就缺了本来特有的韵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韵味无穷的词语,适时进行增减、替换,引导学生去比较推敲,品味其丰富意蕴。
笔者在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就是通过“增减”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屏显】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要钱 。”
(师读)
师:老师读的这段文字与原文有什么区别吗?
生:原文中老王说的是“我不是要钱”,而老师读成了“我不要钱”,少了一个“是”字。
师:很好,你听得很仔细!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少了一个“是”字,其中的意蕴有何不同?
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去还原老王的语气,揣摩老王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结合下文“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这一内容,再补充链接回族的相关习俗:回族重视丧葬仪式,去世后由亲人组织净身裹白布,下葬三天后,亲友们携香油等吊唁,炸油香做仪式,祈求饶恕亡人生前的过失。学生通过比较品读,体悟出老王临终前的渴望和心酸,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愧怍”之情。
在教学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时,笔者又通过“替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屏显】
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
师:句中“拱出”一词,能否换成“长出”?
生:不能。“拱出”一词说明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而“长出”显得平淡,缺乏这种表达效果。
师:既然如此,老师觉得换成“钻出”就有了这种效果了,那能否换成“钻出”呢?
生:也不能。“钻出”一词虽然有那种效果,
但是带给读考情感休验是“赞扬"褒奖",与下文妇奶所说的“没由息”相矛盾;而用“挑出”孟好契合小桃树的“没出息”,流露出作者对小桃树的爱怜与同情之心。
学生通过对“拱出"和“长出”钻出”等词语的比较,很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笔下小桃树“没出息”的形象,体认到作者当时对小桃树的爱怜与同情,为文末作者情感的转折和升华蓄势。
3、关注言说方式,理解独特意图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散文教学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学习就是和“这个人”与“这篇文”对话的过程,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言说方式的体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的独特意图。
王君老师执教杨绛的《老王》,在咂摸文本语言的滋味时,就是通过对言说方式巧妙地进行“改动”来引导学生体认情感的:
【屏显】
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种言语表达方式好?
生:我觉得改文不如原文写得好。
师:原文为什么好?
生:改文显得平淡,而原文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师:好,强调!听出不同来了吗?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
通过这一对比,学生体悟到杨缘“这一篇”散文特有的言说方式,词语和标点改动后,意思看似未变,但其中的情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很明显,原来的言说方式不仅能体现言说的高度精练,更能使学生品读出语言的冷峻及其折射的人物心理情绪,从而能够深切地体认老王的那种“不幸”。
4.品读不同语气,认知情感意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作品,读者必须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即接近作者的旨趣和希望。”1实际教学中,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会传达出不同的语气。学生在不同的语气中能够品读出不同的意义和情味,从而能够证知作者独特的情感意趣。
笔者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细读文本,赏析描写“儿子”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词句,体会“儿子”的心理情感。其中有一处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投影展示】
原文: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呀,鸽子!”
改文:儿子突然喊道:“爸,这里有只鸽子。”
师:比较品读原文和改文,看看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比较品读不难发现,原文中比喻的修辞,以短句、感叹号的使用,使得语气更显强烈,更能表现出儿子初见鸽子时的惊喜。学生在感受作者个性化言语表达方式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想象,开发审美创造点
在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链接的阅读过程中,面对作者的独特经验,学生必将带着自己的审美经验,融人自己的审美想象。因此,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品味情境和赏读语言的基础上拓展想象,对相关情节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现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王君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投影展示】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师:这段文字里藏着一个“我”呢?……让“我”的表现若隐若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我们试着想象一下,把“我”的表现补充出来,你就更能够体会长妈妈讲鬼故事的精彩了。你不仅可以补充语言,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充“我”的表情、动作等。
(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
师:好,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来扮演长妈妈,老师呢,就是文中的那个“我”,我们一起来演绎当时的情景。
【投影展示】
长妈妈: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我”:天啊…(捂住眼睛,全身发抖)
长妈妈: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
“我”:啊!(惊讶失声,一把抱住长妈妈)
长妈妈: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我”:后来呢?(小声地,松了一口气)
长妈妈: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我”(天真地,执着地):再后来呢?
长妈妈(严肃地):睡觉!
王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巧妙开发出文本中隐藏着的“我”的表现,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
散文阅读教学中,对教材文本进行巧妙的二次开发,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撬动散文阅读的教学点,点燃思维与审美的火花,去完成与作者、文本的深度对话,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