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愚公的智慧代代相传,北山的杂然相许处处可见。
聚室而谋,与其说是一场讨论,不如说是聆听愚公宣布遗愿。
年且九十,趁一切还不晚。
2
面山而居,一世固然;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并非不存在于此前。
移山的念头很久远,但也只是心愿,无力去实现。
如今,眼看子孙成年,个人未能实现的事情,终于可以作为向他们寄托的心愿。
3
念孙,这种寄托遗愿的渴望传承几千年。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大概是愚公子孙几千年悲剧的一大根源。
是的,所有人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完成祖先的遗愿。
是的,所有人的命运早已被祖先预定了答案。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愚公,却有移太行、挪王屋的宏愿。
是啊,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一辈子的积淀,是恨和怨。
复仇,自己生活在其中却无力改变,于是只能寄托于虚幻。
5
残年余力,愚公以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了象征性的努力示范。
说服子孙,这种身教言传,是愚公比后人高明的地方。
祖先典范,惩戒在子子孙孙的心间。
是诅咒,还是祝愿。
6
对于以子孙赌个人心愿的人,智叟还能说什么呢。
亡以应,是其应有的内涵。
子孙荷担,诚心不已,一切如愚公所愿。
7
大抵愚昧最易传染。而在纯真少儿身上最为明显。
七八岁孩子的好玩、好奇,在愚公的伟业中获得满足。
只是七八岁的孩子往往尚无独立的价值判断,眼前的潜移默化,让他们当作世界的理所当然。
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这大抵是愚公宏愿的一次最成功扩散。
也许,儿童易受传染本身就是老人念孙寄托的一大条件。
8
愚公的智慧代代相传,叩石垦壤,寒暑之间。
9
愚公移山,不过是放羊、赚钱、娶妻、生子、放羊故事的古代版。
只因一人是年且九十的老者,一人是牧羊少年,前者成为赞叹,后者化为心酸。
心酸的人们忘了,愚公正是少年的祖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