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爱与怕究竟是什么。
需要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走出自我的舒适区,也就是自己熟悉的处理各种情绪,事物的应对方式,从而获得新的经验,才能迎来真正改变。
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免疫系统就会让我们感觉到焦虑,为了避免这种焦虑,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老办法上。
比如:我喜欢阅读很多公众号的文章,仔细想来,其本质就是在克服焦虑。也可以说,这是我自己的心里舒适区,因为我深知,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人生所有的问题,知识一定会给你答案。
当遇到什么需要解决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时,自己就会感到很焦虑,于是就会想办法去克服或是缓解这种焦虑,有什么办法既能缓解焦虑还能让自己获得新的知识呢?只有读书了,于是我就会去读各种公众号的文章,文章读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可是焦虑却丝毫 未减,于是就想着应该专注于一个点,或是某一个方面,持续的,专注的去学习,可是专注于某一个点,不是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可以说内心潜意识里是排斥这种方式的,于是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焦虑——读文章——更加焦虑——专注一个点——不习惯,读不进去——还是很焦虑——选择继续读文章。
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专栏的第四篇文章,曾讲到一个工具: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我就用这个x光片,来一步步分析,了解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爱与怕,找到为什么改变会这么难的最底层的声音。
心理免疫系统x光片第一栏:自己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是什么?
专注的学习一个专栏,一个领域,持续的投入大量的注意力。
心理免疫系统x光片第二栏:自己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1.每天大量的时间在阅读公众号的文章,专栏订阅很久一直都没有持续阅读。
2.阅读的东西很杂,思考的问题很杂,想到什么就查阅什么,毫无目标性,没有针对性。
心理免疫系统x光片第三栏: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藏的好处?或者说如果不这样做,自己最担心的,会发生最为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1.这么做可以减少焦虑,因为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文章没有读,就会很想点开看看,很焦虑。
2.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知道了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谈资。
3.专注于一个领域,就会觉得很空虚,生的会错过什么,缺乏一种安全感,失去了确定性。
4.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可以逃避思考。
5.可以表现自己,让自己在他人的眼中看起来很勤奋,很好学。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扬。
6.希望从中可以获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获取更多的知识。
心理免疫系统x光片第四栏: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什么?
1.如果不大量的阅读公众号的文章,就感觉很空虚,担心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
2.担心和别人在聊天或者沟通时,没有谈资,显得孤陋寡闻。
3.如果不这么做,担心自己会表现的很无知,会被别人看不起,会受到别人的漠视,会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也没有了赞扬与鼓励。
对, 在潜意识里,我特别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和轻视,所以从小我就很喜欢表现自己。
我希望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可,当受到表扬和鼓励时,我还会四处炫耀,内心无比激动,高兴。甚至有时候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获得赞扬,我还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为此也做出了许多现在看来很傻很蠢的事。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大扫除,我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脱下鞋子在河边的垃圾堆帮着清理垃圾,不小心被碎玻璃片滑破了脚,流了好多血。被同学搀扶着回了教室,卫生打扫结束,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把我开心的呀,强忍着疼痛跑回家给父母说,却被父母狠狠地骂了一顿。
还有许多因为表现自己,而做出的傻事。小学的时候,老师说我声音洪亮,让我帮着喊操,每次我都会拼尽全力,最大声音的喊,结果半年后,我的嗓子开始沙哑,从此“洪亮”二字,离我渐行渐远。
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害怕被老师批评,忍着不去上厕所,结果尿裤子了,被同学们嘲笑,直到现在还有人用这事开玩笑,那会这都是自己一直不愿提及的,那个时候,把这件事当作是耻辱,是心中永远的痛。
原来,潜意识里,我是这么的想表现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仔细回想,是内心深处的害怕与自卑。害怕是因为每回受到他人的批评,我都会哭,一个男孩,老爱哭,总是被人嘲笑。自卑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老师隔三差五的批评,甚至是羞辱。
如果不是借用这个x光片,自己是无法如此清晰的窥探到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的。
原来,“表现自己”一直是自我潜意识里的最底层的意识,这也是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原来都是围绕着这个“小坏蛋”在做的,曾经它保护了我,也支撑了我,让我获得了控制感,有了些许的安全感,可是它始终在束缚着我,是我的不能成长,不能迈开脚步。想要改变,就必须走出“心理舒适区”,走出过去常用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改变为什么会这么难呢?
因为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我们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需要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自我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我们自己重新回到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