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刻度来划分人生,再掐头去尾,去掉浑浑噩噩、以不尿床为目标的头十年和同样浑浑噩噩、以不尿床为目标的最后十年,闪光的、有质量的刻度并不太多,多数都是灰色的、无法回忆起的垃圾时间。每个刻度都由无数琐碎镶嵌而成,我们在获得这些琐碎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每一块琐碎都是影响接下来人生轨迹的蝴蝶。
高考就是这样一只硕大无匹、令人无法忽视的蝴蝶,它扇起的风暴风力强劲。我在十年前走进考场时,觉得未来的路像是上古宝藏,藏在某个机关精巧的匣子里。高考就是这把钥匙,每个人都会拿到不同的钥匙,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匣子,打开匣子,拿出地图,然后会到达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城市,社会角色第一次发生转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群,体验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就算大学不像高中老师忽悠的那样“随便玩”,那也让人兴奋不已。命运将一支笔交到了你的手里,曾经绝对权威的老师和父母渐渐地只能看着你的背影,你开始描画自己的人生。而你从高考之后所有的人生,都与高考有关,它已经是一只附在你身上的幽灵。
我们沿着高考后从录取通知书信封中拿到的地图开疆拓土,我们现在的位置,正是由那时决定。高考最大的价值也就在于此:那是我们第一次决定人生的方向,我们的翅膀硬了,不用父母和老师掌舵了。高考也就是另一种成人礼的仪式。
人生无法回到存档点重新开始,这造就了高考极大的机会成本:选择即放弃,选择了一棵树木,就是放弃了所有的森林。
不知算不算好事,在18岁的时候,人对于人生的观察仍然是隔着一层毛玻璃而不自知,也正好是对父母亲戚的意见充耳不闻的年龄,没法考虑更多。我们只是用更为简洁的尺度来作为选择的基准:高校排名,专业排名,城市情况,情侣或基友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分数……等等,把聚焦点只放在那棵树上,选择就变得更加简单。总不能既想要厦大的环境,又想要北大的名声,还想要重庆的火锅,对成都蛋烘糕又念念不忘。人本性贪婪,总想建个后宫,把自己所爱的事物一并收纳、一并经历,但人又像是那只掰苞米的猴子,只能选择一种。其他的再好,也与你无关。这是高考教给人的一个如万有引力一般不可撼动的社会规律。
离参加高考已有十年。考题是一道也回忆不起来,考试中的情绪也已模糊不清,只记得考后一下子失去了一直奋斗的寄托,比较“拔剑四顾心茫然”。不过,在看到考生撕书发泄、誓师大会这样的新闻时,仍然无比亲切,好像自己仍是他们中的一员。有时候,青春就是冲动,就是活力,就是要像摇滚那样呈现出让老年人难受的咄咄逼人的癫狂,让他们忘记自己也曾经年轻过。评论撕书时说“考虑过保洁大妈的感受吗”的网友,大概也已经忘了自己也是曾经有过青春期的。今年江苏作文题是“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样的题目,非常适合为自己拼搏的高三考生的心境,也只有考场上的他们才能写好这个题。
一个令人沮丧而可怕的事实是,我们与“青春”这个词正渐行渐远,或许有一天,或许就在下一个“刻度”,我们就会变成自己曾经嘲笑过的一板一眼的老古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就像是一辆越来越臃肿沉重的货车,要想扭转命运就变得愈发艰难,有时就要借助于拼爹这样的外力才能完成。高考后,也就是考研、考博、GRE之类,有可能推动沉重的命运杠杆。待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这条暗流汹涌的大河,才明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奥义,也才会更怀念高考那样自由选择命运的机会的纯粹。
在潜意识于脑海深处搭建起的后宫,有关高考的梦境时而上演。我有时会回到那所待了十二年的一条龙学校,在老旧而熟悉的课桌旁,伴着一堆书本材料,与大家一起复习,心下想着:这些东西丢了那么久,马上就要高考了,咋整?只好随便考个无名学校了吧。
在梦中,最过瘾的是可以再选择一次,哪怕选择的范围是多么窄。而且潜意识非常贪心,默认为我现实中已经取得的学位是仍然有效的,再考一次拿到的学位算是赚的。非常完美的方案。梦想的完美与魅力,也就在于其不可实现。不过,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其他的收获,能够不那么屈从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无奈、世故且可恨的话,或者到最后,梦想能否实现,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在追寻过程中所获得的意外之喜,也许也能使你的刻度闪闪发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