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到第八个时,我忍不住问考生,“你们为什么都穿白衬衣黑裤子,还都要把衬衣扎进裤腰呢?”
听到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话,女生紧绷的脸开始活泛,话也流利多了,“我们在网上搜的,这样穿会显得干练精神,比较职业”。我和另一名考官交换了一下眼色,他说,“其实这种装扮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你看《朗读者》上董卿的妆扮,穿出优雅知性大方得体就可以了。”高瘦白的人这样着装还可接受,胯大腿肥的姑娘,紧身裤勒出底裤的轮廓,能有美感吗?任何理论都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还得中国化不是。
雨一直下,天是灰色的,地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所有的考生非黑即白,我们并不期待出现鲜红或者嫩绿,只希望眼前一亮,感受到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然而没有。
“可能咱们老师给人的形象就是这样,白衣黑裤,不苟言笑,拘谨刻板。”另一个考官说。考生们对老师 存在着多大的误解啊?吊带、拖鞋、蓬蓬裙自然不合时宜,但也不能让人眼前一瞎吧。
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组的组长,我负责抽题,提问,统计成绩,按照上级规定选拔出三分之二的优胜者。面试分三个环节,先用五分钟回答两个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其次,考生将抽到的题目准备半小时后试讲十分钟,内容很简单,都是一两段话;最后,围绕这节课,回答考官提出的两三个问题。
似乎是不成文的规定,遇见男考生,只要能把话说清楚,就让他过,后来我们自行把标准放到“只要是个男的都行”的宽度,然而两天面试了47个人,并未见一名男生。”薪酬不能持家,让很多有志男青年对这个行业望而却步。
我的一个搭档说,“我能在一分钟内推测出考生的出身,如果十个里命中八个,你中午请我喝咖啡”,这是打败无聊的一个好方法。
着装都清一色的黑白配,这点差异可忽略。考生推门进来,一言还未发,搭档立刻在纸上写上,“农”。这个太明显了,气质乡野。考生推门进来笑嘻嘻问了句“各位考官上午好”,还未走上讲台,他说“这个走姿一看是练过舞蹈的,身形直且挺拔,走的过程似乎向上提着一口气,从容不迫的,城市的。””这个太紧张了,脸色发白,手在抖,农。”……
仅凭第一眼看到的服饰、面相、走姿、站姿和气场,能猜中百分之三四十,不过女孩经过三四年的大学熏陶,气质上差异并不大,然而一开口说话,我们基本就能判断出她是哪个省市,甚至有些能精准锁定哪个县。
方言味太重,是当语文老师的大忌,“青黄色的常春藤叶”,读成“Cing黄色”;“我相信”,读成“我Siang sin”;“分小组”,读成“分小烛”;“老师好”,叫成“老似好”,平翘舌不分已让人面面相觑了,然而“旭叶”是个什么鬼?“而本人”又是什么东东?这分别是信阳话里的“树叶”,光山话里的“日本人”。
口音里有点东北味、陕西味、川味、湘味都无可厚非,但是普通话说到这么离谱,就让人很尴尬了,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频频读错,“契诃夫[qì hē fū]读成[qì Kē fū];《六国论》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lù]秦”,有两名考生读成“贿[huì]秦”;有位考生自作聪明,干脆避开要求朗诵的段落,于是在提问环节,我专门要求她朗诵以下文字: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她很尴尬地说,“老师我们没有准备充分,我是教育学专业”。这是准备的事吗?功在平时,这是每届学生必学的高中课文啊。我让她读读试试,她果然读错了六个字(媛、鷁、櫂、纤、裳、裾),连我想不到的地方都读错了。
有几个考生说“我是学历史的、学播音主持的,学营销的……”来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适得其反,其实,我们选拔的是更专业、水平更高的人,我们不关心你为什么错。
原本考官并不负有评委的责任,当老师就是改不了好为人师的毛病,我们又语重心长地说,“你既然想选择这个行业,还是语文,先把普通话说好,字音读准,这样的发音会让学生嘲笑的。”
四十七人里,三十九名农村孩子,搭档猜的八九不离十。这只是面试的插曲,言归正传。
普通话说得不伦不类也就算了,板书又普遍极丑,先不说排版布局,但是拿粉笔的手势像幼儿握铅笔,二十九人板书有误,有三人将《红楼梦》作者名字分别写成“曹雪琴”、“曹学琴”、“曹学芹”;“亨通”写成“享通”;“沛公”的“沛”字,右半部分写成“市”。还有大量的笔画笔顺不对的。现在很多人“一笔好字被电脑废了”,但是这种事不能发生在语文老师身上,因为你要“示范”。
除了普通话、粉笔字和朗诵,另外要考的基本功是知识储备。
有五人讲《优美的汉字》,考生基本都照本宣科,讲不出所以然,我们也适当放低要求,只要他音准、板书无误,对于我们尽量简单的问题能答出来就行。
我问,“汉字的构成方法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请你举一例,解释什么是会意字”。等了两分钟鸦雀无声。我又提第二个,“优美的汉字,优美体现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看她沉默,搭档又提示,有一首歌歌词是“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在一连串的提示下,她仍然语无伦次,气氛一度尴尬,最后还是以我们自问自答收场,“音美,形美,意美”。
我们写了一个字的四种形体让考生指出是行书,楷书,隶书还是篆书,又有两人答错。
七人讲《奇妙的对联》,除了知道对偶手法,上下联字数相等,音韵上有要求之外,讲不出个所以然,有四人三分钟内就胡乱讲完了。我问,“请你举出两联并借此分析对对联的规则”,快两分钟了,考生开口,“老师我太紧张了,想不起来。”考生中途退场后,工作人员说,“这些中文系的大学生咋回事,你就不学中文也该知道对联啊,我一个数学老师也能随便说几句,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小时候背《声律启蒙》“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再说你不会背,你眼神也不好吗?墙上横幅那么大的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都看不到吗?”
以下是考生回答不出的问题: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我提问“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什么,在文中怎样体现的”;讲《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我问,“‘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这里面的‘惠连’和‘康乐’是指什么?”请举出文言文里倒装句的类型,并各举一例;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问他们读过四大名著没?如果读过“请你简单介绍一下高俅的发迹史,并说明作者浓墨重彩放在篇首写一个次要人物的目的是什么?”提到外国小说也如是问。
三两句话就可以看出一个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这还是浅层次的,一提到思维品质就更别提了。这些考生普遍缺乏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除了读个故事情节之外,根本读不出来字里行间的情思意蕴。
在分析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景物描写时,一考生读后,直接说“史铁生残疾后看了这个景就顽强站起来”,景物的特点也总结不出,景与哲理之间的联系也不明白;以“滋味”为题,设计作文教学帮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一考生不往发散思维引领,直接导入死胡同,“这个作文要总分总来写,先写吃苦,再说吃了哪些苦,最后成为人上人”。读书少,懒于思考,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弱是通病,人与人的差距其实就是思维品质的差距,但他们意识不到。
午饭时考官们碰头,大家一致叹息一届不如一届,这要是让他们过了,岂不误人子弟。“怪不得这两年实行教师资格证考试,再不把下关还了得?我还是挺纳闷,“我每年听新招聘进来的教师讲课,每每都有自愧弗如之感,为什么反差这么大?”新教师跟大学生也就差一年时间啊。
另一名考官一语道破,“你听的都是华中师大、华东师大、北师大、陕师大等等名校的研究生,而且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过来的,偶尔选个本科生,那都得是特别优秀的,咱面试的考生基本都是省内师院的本科生。”
我不知道这些本科学生的日常是怎样的,大概是睡觉,玩手机,恋爱,临战磨枪吧,图书馆里为抢座位打破头的事估计不会再有了。
想想这些考生也都二十几岁的人了,怎么可以这样糊里糊涂过日子,周围强敌环伺,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他们毕业就面临失业,却一点没有危机意识,如果这一批农村考生就不了业,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论”就会更加甚嚣尘上,然而她们有知识吗?没有;有技能吗?没有,只不过有个本科毕业证而已。
时光退回十五年前,我差不多是这般模样。我十八岁前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大功告成,似乎不用再奋斗了。大一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大二时有同学说自己将来考研,我也想考,然而家庭经济状况堪忧,只好放弃了,我没有荒废完全得益于我有一个爱好:看书,写日记。高中时看闲书的欲望一直被压制,终于有大把的时间读读写写了。
回顾我走过的路,我最欠缺的是生涯规划,当然这是普遍现象。如果我早定下目标,这辈子要成为名师,那么我会把高考当成通往名师路上的重要一环,而不是18岁以前的终极目标;如果我想当名师,先要搞清名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我是否适合,如果不适合怎么补救,比如大量的知识储备,普通话,三笔字,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教育技巧等,都要有意识去训练。如果早定目标,人生应该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有意识地储备知识和技能并不局限于以上这些,还可以通过旅游时看看名家书法、碑刻、博物馆的陈列品、自然风光,风俗人情来掌握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能从街角旮旯,贩夫走卒的话语里品味出深意;玩个游戏,刷个微博,看个抖音,都能有所领悟,《三体》的创意不就来自游戏吗?
处处留心皆学问,首先得有敏感度和领悟力,更得热爱生活。
有天我爸在玩抖音,我两个侄子反反复复在看同一个视频,看一遍笑一遍,我纳闷什么东西能把老少都逗乐?我一看视频点击量400多万,心想视频制作者肯定很懂受众心理学。不出所料,配乐和配图特逗,台词更逗,“怎么会爱上了他,还不是因为眼瞎,放弃了整个森林,被一根破草绊倒了,纸短情长,写不完你的鬼话,一包A4写不完你还有多渣!”
笑中带泪,有控诉,有自嘲,有发泄,有节奏,有韵律,有爱情事故的起承转合,有相处细节(鬼话)的勾人回忆,关键是切中时弊啊,人在江湖飘,遇渣受不了啊。
【作者】关念,80后辣妈,高语老师,专栏作者,写家长里短,影视剧评,育儿育生,用文字打败时间,记录似水流年;人生,就是心怀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