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可以选择,我希望自己没看过这部片子。
前几天,暴雨后初晴,朋友在傍晚5点发了朋友圈问:有没有人去吃烧烤。
我一下就想到了那个场景:白色的烟气飘荡着,裹挟着肉质特有的炙烤味道,一阵风出来,整条街都是惹人留下口水的香气。
我有些心动发了私聊过去问去哪里吃,她回复了一家连锁的韩式烤肉店。突然,我脑海中的画面被打散,食欲回落想了想回复:“算了。下次街边那种烧烤叫我。”
得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那种傍晚推着小车出摊,占据人行道形成一个小小夜间集市的环境在稍具规模的城市中越来越少见。
在北京要吃那么一串由师傅操控,火候精准的羊肉串非常好寻找到。但那种能让你看见烧烤过程,闻见烧烤味道的店却十分难寻。
可是夏天,没有这种烧烤再来一瓶冰镇的汽水或者啤酒,两盘小菜,在人群中坐在街边吃着的经历,总感觉找了些什么。
在无限沮丧中我又打开了B站的《人生一串》。
有人喜欢它那种自带吐槽和调侃性质的旁边;
有人喜欢它内容丰富不考虑观众接受度,先考虑了内容的广度;
有人喜欢它镜头的美感,充分展现出“只要足够近就足够美”的镜头特制。
当然,我同意以上的所有喜欢的理由,再补充一条独属于我自己的理由:
我喜欢他拍到的那些飘飘洒洒的烟。
我其实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评价一个人没有烟火气是一种贬义。
直到我独自在北京生活,靠外卖和馆子“供养”,再也不见炊烟。
那是一种隔离在人类本来应该生活状态之外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状态。不知菜价,不知油烟,不知生熟,更不知如何调和。
终于,我明白了,烟火气的可贵。
而我却在这个城市中看不到。
还好《人生一串》满足了我的需求。
他们将各个地方的烧烤形式汇总成了这样一部充满着烟火,满满生活气息的片子。
让我这个从小吃烧烤,而长大后只能看着纪录片流口水的人痛苦万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没看过这样的片子也好。
看过了,全国在心里就是一张烧烤地图。
西昌的烤猪肉,昭通的小串,湛江的生蚝,辽源的蝉蛹,锦州的豆腐串等等等……最可怕的是这张地图在《人生一串》第二季还在增加。当然依然没有北京。毕竟北京有全天下的餐厅,却没有美食。
唉……
写到这里我又打开了外卖软件,可我知道只要我没离开北京,我就永远找不到那家心仪的烧烤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