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853004/4393ddaf7c489c4f.jpg)
(一)
自由选择,是指无论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我们总能够自我作主且至少地在物质和意识二者中选择之一。
这在事实上瓦解了非自由选择这一概念,进而使人类无论是否情愿,都只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物质上或意识上的后果。走出伊甸园以后,选择就开始在人类的演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那些风花雪月、悲欢离合,那些成王败寇、征战杀伐的故事,如同种种剧目,次第上演。
(二)
面对同样的人和事物,不同的人常常会有不同的选择。
黑暗时代里,有人以生命捍卫良知,有人借无耻登上高位;危机来临时,有人牺牲自我以保全他人,有人杀戮他人以存活自己。这种不同往往大相径庭,以至于我们能够在同样的时空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幽暗,高尚与卑贱;在同样的时空中,看到圣洁的天使,也看到邪恶的魔鬼。
(三)
是什么导致了同一时空中的人的不同选择?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对这类问题的解答,我称之为自由选择的基石。
(四)
“你一定要判断什么对你是重要的、更重要的、离开它就无法生存的。找到它,那就是你的价值观根基所在,是你做出选择的依据。”(李笑来老师语)
这是笑来老师给出的、属于他自己的解答。这个解答非常的深刻,但又易使人轻易的以为自己理解这个解答,并认为自己也是此般奉行的。假设我们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就必须对“”重要“这个词给出定义。什么是”重要“?当我们说,”A与B比较,A对我更”重要“。“我们是在说什么?在我的认知里,A对我更重要,说得就是”如果在A与B之间选择,我会选A“。也就是说,选择就是重要性比较,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经由重要性比较产生的,而且我们总是会选更重要的。
(五)
问题在于,你会永远选择A吗?也就是,A总是比B重要吗?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对同一个人,今天的重要性更大的,在明天时重要性不一定是更大的。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空里,同一个人会有不同选择的可能性。
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在A与B之间,一个人今天选择A,明天选择B,后天选择B。。。而每一次选择,他都要给出不同的理由。我们把这幅图景扩展开来:在无数的A、B、C、D间,一个人今天选A,明天选B,后天选C。。。他的选择变化的越多,他就要越多的担起这变化带来的不同后果,也就是说,他后悔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将沉的泰坦尼克号上,乐队为什么能够从容在演奏中赴死?他们对尊严与体面死亡的理解,是否是支撑他们此种从容的基础?同一时期,通过挤落他人而获救的人,在后半生是否会一直生活在悔恨中?
(六)
我们再回看笑来老师所指的”判断什么是你离开它就无法生存的。找到它,那就是你的价值观根基所在,是你做出选择的依据。”我对此的理解是:你要找到一个基础概念,比如生而自由、众生平等。你要用自己深刻理解的语言对其进行定义,并且知行合一、终贞奉行。以这个定义为基石,架构起自己的概念体系。
在这个概念体系里,各个概念依靠逻辑关系相互关联。你随时都可以通过这种逻辑关系从此一概念追溯到你设定的基础概念。在你的每一次选择中,无论是基于这个概念体系中哪一个,都能够回到最基础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世界是统一的、自洽的,你就不会因过往的选择而后悔。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具备了谈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条件。
(七)
笑来老师是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通过类比的方式搭起了理解的桥梁。而其背后隐藏的标准是极高的。据此,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延展:一个拥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他会很清楚选择的自由性,他明白自己为什么选择、清楚选择的后果应由自己承担。这些道理,在他的世界里是不言自明的。而成年之后,没有对自己人生进行审视,不曾建立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他们的人生会处于“不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的状态而不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