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墨豸
高中毕业第三年的时候,我读七年一班的学校所在村缺了一个老师。那时候,乡里主管全乡的教育,教育助理授权村里找一个代课教师临时顶替。本来安排了同学老吴,可是干了不到俩月,被人家背地里捅到上面,说是老吴走了村里主管的关系,结果被拿下了。再次招聘时,秦广英机缘巧合地接替了老吴,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有人背地里说,这次还是有猫腻。这期间生产队已经解体,但是秦广英老父亲的人脉还在,况且多年创下的威名还在,玉成这事还不是小菜一碟?
秦广英上学校当老师的时候,全乡同期教师队伍变动不大,趋向老化,其中不少老师年龄偏大,一些老师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jy质量,这时候秦广英的加入,有如万绿丛中一朵鲜艳的奇葩,立刻引起圈内的注目。
老家有句话,叫人走时气马走膘。秦广英的命运还是不错的,当上代课老师不久,就赶上了全镇民办教师在zd考核,按规定村用老师还不具备参考资格,还是老爹出头把事给搞掂了。这样一来,秦广英作为新毕业的高中生,比起那些老家伙自然占了极大的优势,结果文化课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顺利拿到了教师资格证书,令那些四五十岁的老教师只能望尘莫及,结果干了多年老师,最后灰溜溜回家成了农民,不禁仰天长叹。秦广英随后又赶上教师函授培训的班车,拿到了中等师范专业函授毕业证书。而同期和秦广英一起当老师的年青人并不多。所以,每次有好事,秦广英都能赶在点上。后来考上了教师带职民师进修,两年后毕业顺利地转为公办老师,一步步尽是顺风顺水。
后来,学校开始教师职称评定,因为秦广英比很多后进学校的人教龄多了几年,终评条件比别人就优越了那么一点,又赶在了点上,运气好的不禁令人羡慕。结果获评级别高出了别人一级,工资也高出别人一大截。而此时杨荣发也升级成了村里的电工,两个人都成了有正式工作的人了。
俩人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孩,就申请了独生子女光荣户。三口之家的小日子蒸蒸日上,令周围邻居羡煞不已。后来,农村电力系统升级管理,对全乡电工进行文化业务考核,淘汰一些年龄大业务水平底的,收归镇农电所统一管理。杨荣发既有年龄优势,又有学历优势,但为了确保无虞,在秦广英的授意下背地里又做了一些功夫,顺利获得农电所的正式编制。这样一来,他们成了在农村很少见的非农家庭。
我上学校之后,通过其他老师之口和教师开会时的一些接触,对秦广英有了更多的了解,感觉这个女人很不一般,遗传了他老爸的社会经营能力,为人处事总是技高一筹。那些看似名正言顺实至名归的好事,其实都有个人格外努力的因素,这一点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