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走长城之三十一(2018.3.24)走进冷口 晴,霾重,显春意
早晨七点从秦皇岛出发,比前几次发车早了半个小时,九点半到达河流口。队友们沿着关口西北侧的长城奋勇而上,直达海拔500多米的尖山楼,尽管气喘吁吁,但知道尖山是这次行走的最高点,拿下它就是胜利,信心倍增。结果不是这样,登顶后又连续上下了三座400余米的大山峰,湿透了全身,才走进冷口。
尖山楼是南北线长城的连接点(从徐流口分出的南北线城墙,在此又合拢),顺南线城墙继续向西冷口方向行进。南线长城明显是由老边长城的改造而成,墙体石砌为主,战台较多,墙内外见两座实心墩台。明朝时在山峰或山脊凹陷处修建或补建了敌楼,要冲之地用砖补建了垛口和马道。这段城墙基本上主体还在,不险峻,三眼楼居多。俯瞰宽阔蜿蜒的沙河,有几分景色(见图一)。

图一:长城下望,口外也有几分景色
这次最大的亮点是来到了蓟镇长城中名气较大的冷口。冷口,位于河北省迁安县东北25千米,明初重建,曾是蒙古兀良哈三卫进京入贡的通道之一(另一处为喜峰口),关口内西侧建有关城,东南侧一独立山峰上也是居高筑垒 (当地人说是养马的城堡),还有长城线上少见的记述明朝战事的石刻。边口外有东北、西北两道沟谷大川,汇入冷口合一后,称为沙河(迁安县志上称为冷口河)。沙河汇入青龙河,青龙河汇入滦河入海。
关口外平坦开阔,清水环绕,扎营十万兵马应该有余(见图二)。冷口由于是贡道,所以在关城屯有重兵,后方建昌营有还有预备队。当时外夷入贡时,冷口驻军列队迎接,阵势强大,看是热情待客,实则威慑外夷。即使在清朝,在此也驻扎有绿营(守边的汉军步兵营)和旗营。

图二:关口外平坦开阔,可安营扎寨
冷口古称青径,冷口关原名“清水明月关”,流经关口的沙河清流滚滚,而口内水域平缓宽阔,夜晚在明月的映衬下,城关、清水、明月,诗情画意,也许这就是关名的来源吧。清康熙皇帝一生曾十几次到迁西迁安狩猎,传说一年冬天,他经此关时感觉冷气袭人,顺口说出‘袭人的冷口难过的关啊’,于是,“清水明月关”被改为“冷口关”。但冷口也的确冷,看看当地老乡的诗情画意吧(见图三)。

图三:看那冰凌,真是冷口(哈哈,人造冰)
从喜峰口到一片石,从春秋战国时就经常受到蒙古野蛮人的袭扰,抓人为奴,抢吃抢穿抢用品。而冷口是要冲之地。所以各朝各代均派重兵把守(冷口东南山也被称为万军山)。20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军队抗击日寇的著名长城抗战主战场之一。
正所谓:清水明月画中关,百万明师镇九边。康熙玉言变冷口,抗日也曾见烽烟。
本次出行另一个收获是结识了队友六度,据说是一位耿直、脱俗、热情的大学学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