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2
原文:。阅读本书,就是在和名人交流读书心得。这些由名家总结出来的读书经验,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样的,最后总结了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以及读书的乐趣。
想法:
2018-04-22
原文: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纵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想法:
2018-04-22
原文: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就会只看到自己的经历很苦,而产生无穷无尽的怨恨愤激之心,忧郁烦躁不安,为什么要弄到如此地步呢?况且富裕兴盛的事情,古人也会碰到,气盛权倾一时,转眼也都会没有了。所以读书可以增长道义之心,是保养身体的首要事情。
想法:
2018-04-22
原文: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
想法:
2018-04-23
原文:至于读书,便可扩大交友面,包括交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异地乃至外国朋友。他把读书视为交友,可谓真知灼见。他还常常“为解忧而读书”。余光中认为,读书,不失为解忧的好办法。
想法:
2018-04-23
原文: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想法:
2018-04-23
原文:曾国藩平生无论是宦海浮沉还是戎马生涯,仍勤于读书。曾氏认为,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按照理性的精神去改变自己的缺陷和天性,读书和修为是不可分离的。他说:“儒家经典《大学》的纲领有三条——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都是自己分内之事。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的身上,书中的道理是书中的道理,自己则是自己,那么读书又有何用呢?即使能文能诗,他也只
想法:
2018-04-23
原文:曾国藩读了袁了凡的事迹后,立志要向袁了凡学习,改掉自己的缺陷。通过读书,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性格暴躁,常常发怒,是这一缺陷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他在给他九弟的一封信里写道:“脾气暴躁,不是草药可以医治的,必须将万事看空。
想法:
2018-04-23
原文:读书主“守约”。曾国藩认为,“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
想法:
2018-04-23
原文: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多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这是他读书经验之谈,也是一种读书之道。告诉人们读书要专一,一本书没读完时,不要再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身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想法:
2018-04-23
原文:的世界,终究是人的世界。读书,往往意味着交谈。因此,无论休闲还是研究,我都尽量坚持“无立场”,这种方法得自赵汀阳,也即“超越对任何观点的固执”直面问题本身……剥夺任何观点的绝对价值或者价值优先性,在什么地方该用什么立场要由问题说了算。“无立场”的读书带给我的主要收获:一是寻找思想的快乐,把书当作朋友,在对话中争辩,在争辩中思考,不求真理的完成,但存同情之理解。二是体悟语言之美妙,把书当作自然,在欣赏中陶醉,在陶醉中体验,不求景观的完满,但存超越之理想。
想法:
2018-04-23
原文:读书首先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南宋朱熹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英国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想法:
2018-04-23
原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心目中的书;“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这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的书;“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这是臧克家心目中的书。在我心目中,书就是一把钥匙,帮我开阔视野;书又是我身边的良师益友,告诉我人生的道理。
想法:
2018-04-23
原文:培根推崇“蜜蜂式”的治学方法。他根据自身治学的体验,把治学方法比喻为蜘蛛、蚂蚁、蜜蜂三种类型。他认为,蜘蛛只知道吐丝布网,只凭自己腹中的有限之物,而竭尽吐露,最终只会枯竭而止。这样完全脱离实际地去制造所谓先天的知识体系,是不会有结果的。他还认为,蚂蚁式地治学,只能照搬别人的成果,机械地堆积在一起,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方式也不可取。培根认为,蜜蜂则既从花园采集花粉,又把这些花粉加以消化加工,制成蜂蜜。培根主张学蜜蜂,采取蜜蜂式治学,一方面重视从外部吸收营养,丰富自己;另一方面又独立地辛苦劳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二者结合起来,形
想法:
2018-04-23
原文:成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治学方法。真正的读书为学者就应该像蜜蜂那样,学会采集、整理、加工,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的事物上升到一般原理。运用这种方法,才能将所获取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
想法:
2018-04-23
原文:根据马氏的说法,参照我的意见,可以这样解释:“亲之欲其贵也……”为什么“之”、“其”不能互换?因为“之”
想法:
2018-04-23
原文:只能用作宾语,“其”相反,不能用作宾语。“之”、“其”的任务是区别开的,所以不能互换。“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为什么前一句用“之”,后一句用“焉”?因为“爱”是及物动词,“忠”是不及物动词,“爱”及物,用“之”,“之”是直接宾语;“忠”是不及物,只能用“焉”,因为“焉”是间接宾语。再有“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学也”。“矣”是表示既成事实,事情已完成;“未之学也”,是说这事没完成,没这事,所以不能用“矣”,只能用“也”。凡没完成的事,只能用“也”,不能用“矣”。
想法:
2018-04-24
原文:这当然也不是说在现状下我们就绝对不可能有读书计划。我们还是可以尽可能地替自己定下一个读书计划。首先我们要决定哪一部门的学问,或哪一个中心问题,然后根据这个对象,就现在可能得到的书,由浅而深,分成几个研究的阶段,按着规定的时间,有计划地
想法:
2018-04-24
原文:以我
想法:
2018-04-24
原文:我以为读书的第一个方法,是先要培养这个习惯,就是任何时间地点,只要有可能,就打开书本,毫不犹豫。任何书都愿意读,从历书一直到小摊上的连环图,只要拿得到手,就翻开来认真而有趣地读。
想法:
2018-04-24
原文: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
想法:
2018-04-24
原文:。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自己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质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想法:
2018-04-24
原文:如果着眼于阅读时效来对读书方案分类,可简要分为精读、略读、快读。
想法:
2018-04-24
原文:精读法,可采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90%以上;略读法,可采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可采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70%左右。从阅读的多种需要出发,要综合解决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问题,就要学会精读、略读、快读三种基本阅读技能。
想法:
2018-04-24
原文:一戒时效性的书。我家的新书很多,报纸杂志也很多,一般我不会让孩子看这些东西。即使有好些是专门办给孩子看的杂志,一般也不看。养成了习惯,孩子便也不对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感兴趣。并不是说这些杂志办得不好,杂志是以杂为主,对于相对清纯一点的孩子,杂便不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难以吸收消化,同时浪费时间。
想法:
2018-04-24
原文:二戒礼品书。并不是所有的礼品书一律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
想法:
2018-04-24
原文:的,但是一把剪刀加糨糊、货卖一张皮里面却是浮文弱质的礼品书大量存在。不让孩子上当受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让孩子从小养成崇尚浮华的坏毛病。读书本是一件朴素的事,不是去赴宴或去舞场,不要讲究化妆。
想法:
2018-04-24
原文:三戒作文辅导类的书。这类书或许也有极个别不错的,但一般是害孩子的。它们最为泛滥,而且随便编纂不负责任。它们东拉来一篇西扯过一篇,极尽分门别类之能事,将作文肢解成屠宰生猪般大卸八块,将活生生的生命变成机械式的批量生产,它们瞄准的是孩子和家长的钱包。
想法:
2018-04-24
原文:四戒媒体上鼓吹宣传的书。在一个商业社会之中,书作为商品,越发注重炒作,这本是自然之事,无可厚非。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难一时分辨出来炒作之中的真假优劣。一定要让孩子小心,或者索性让孩子不要接触这种书评所鼓吹的书。我们大人的工夫已经不那么值钱,正在求知的孩子,时间极为宝贵,搭不起这份时间。
想法:
2018-04-24
原文:五戒卡通书。这种书自有其娱乐和游戏的意义,但终不入流。孩子偶尔翻翻,无妨大局,要是真的迷恋下去,不是好事。对于孩子,读书不能全是为了学习那种功利,游戏本是孩子的天性,读书中增加游戏的色彩是应该的。
想法:
2018-04-24
原文:其实,为功利所诱,或实用主义的阅读,并不能给人带来阅读的真正快乐。只有当你对书籍不膜拜,也没有功利诉求的时候,才会自然地亲和书籍。与书为友,与书沟通,那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是灵魂与灵魂的对接。书读至多,便可意会人生不可言传之妙,信服从无字句处读书。
想法:
2018-04-25
原文:要懂得康德,就必须去读康德的原著。广而言之,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都必须直接去读原著,而不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哪怕这个别人是这位大哲学家的弟子、后继者或者研究他的专家和权威。我自己的体会是,读原著绝对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种思想的原创力量和鲜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躯体某些局部的解剖标本,以及对于这些标本的博学而冗长的说明。
想法:
2018-04-25
原文:这些年经常听到有人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而且把它记在恩格斯的账上。其实只要翻一翻书,就会发现其大谬不然,这本书就是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这本书里,恩格斯提到了黑格尔的这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但他马上指出:“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接下来,他从黑格尔的这个命题中发现了它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而“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
想法:
2018-04-25
原文: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文艺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老舍把作品与作家传记及文艺评论结合起来读,使自己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了解得更深刻,吸取更多的营养。他说,如果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凭个人的喜恶去评断,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只要读了有关评价这本作品中的一些著述,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自作主张。
想法:
2018-04-25
原文:贝克·哈吉斯认为,个人成长书籍告诉我们,在成为某一种人以前知道自己将成为的样子。书籍给我们希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它让我们伸展自己,它在我们的梦想中播下茁壮成长、开出灿烂之花的种子。它向自己的全部潜能挑战,以充分发挥潜能;它给予我们改变的力量,做得更好,变得更富有。这是他对“个人成长书籍”价值作用的精辟概括。他还说:“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须做成功人士所做之事情,其中之一就是读书致富。”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经验,也是对世人的忠告。
想法:
2018-04-25
原文:读书是要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是读书经验之谈,也是治学得道之语。一个懂得学习真谛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书本中的知识,懂得欣赏别人不同观点的人。欣赏的过程是个思考与理解的过程。学会欣赏,你才会真正理解书中一言一语的要义,你才有资格对它进行评点。这才是读书学习应采取的基本态度与方法。高傲自负,浅尝辄止,无法进入学问之门,学到真正的学问。
想法:
2018-04-26
原文: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他认为,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剑桥大学一位教授特别强调要培养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千万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人云亦云
想法:
2018-04-26
原文: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想法:
2018-04-26
原文: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他说:“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