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秦赵决雌雄
主讲:姜鹏
赵国崛起
在战国中期的历史舞台上,赵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它的崛起受益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是一代雄主,既有实干才能,又有战略眼光。“胡服骑射”里的“胡”指的是生活在北方䓍原地区的游牧民族。
在战争中,游牧民族擅长用灵活机动的骑兵战术,在马背上边跑边开弓射箭,战斗力、杀伤力非常强。为了便于跑马,游牧民族在作战时也是短衣长裤,紧身实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相比之下,中原地区的华夏诸国,传统上习惯于用车阵战,在没有单独的骑兵和步兵战术之前,车阵的碾压性很强,威力非常大。但一旦有了单独的骑兵、步兵战术之后,车阵就显得有点笨重、不灵活了。而且华夏贵族大夫们穿的都是宽袍长袖的礼服,不便于骑在马上奔驰。
地处山西、河北中部地区的赵国因和游牧民族离得非常近,双方经常交战。时间久了,赵国这边的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觉得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战术以及配套的服装,的确有很大优势。公元前307年,武灵王决定在国内发起一场改革,要在军事上学习游牧民族,不仅要练习骑马射箭的工夫,还让国人平时也穿胡服。只有从意识上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才能把人家的本事真正学到手。所以这场改革被后人称为“胡服骑射”。
武灵王 在实施“胡服骑射”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贵族势力的反对。他们认为宽袍大袖一向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礼乐文化在服装上的体现。在一般的华夏贵族脑子里都认为,文明人都是穿大袍子的,只有野蛮人才穿紧衣长裤。其中有一位公子成,论辈分是武灵王的叔叔,他就带头拒绝穿胡服。武灵王对他说,只有先保住我们的种族、国家,才能保住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公子成虽然也很保守,但他毕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终于明白过来,于是第二天他就穿着胡服去朝见武灵王。于是“胡服骑射”在赵国就逐渐被推广开来了。
很快,改革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骑兵战术尤其独步七雄,成为能在中原地区和齐国、秦国争雄的强国。
秦赵决雌雄
在齐、赵、秦三强并立的情况下,赵国和秦国联手重创齐国,使得齐国一蹶不振。那么接下来赵国、秦国这两个昔日盟友就必然成为竞争对手,决出谁是最后的赢家。从这个角度看,赵国和秦国一战决雌雄是在所难免的事。
当秦、赵两国联手干掉齐国的时候,秦国在位的国王是秦昭襄王,统治着赵国的则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这两个人在战国中期都非常重要,而且在位时间也都很长。
秦昭襄王固然雄才大略,我们上一讲提到诓骗楚怀王的也是他。赵惠文王也不弱,根据《庄子》等古书的记载,赵惠文王本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剑客。《史记》里讲述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也发生在赵惠文王时期。
秦国的强大是一个过程,它和其它国家经过复杂的博弈,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秦国一上来就强大,碾压一切。
公元前266年,历史的天平真的倾向了秦国这一边。这一年赵惠文王去世了。赵惠文王是公元前299年即位的,到去世的时候一共在王位上待了三十四年,时间不可谓不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竞争激烈的年代,一个诸侯国的王在位时间长久是一种优势,尤其当这个王还比较有能耐的时候。因为这样能确保国策前后一致,也有利于培养人才队伍。
但赵惠文王倒霉就倒霉在,他没想到碰到了一个比他还要长寿得多,赖在王位上的时间比他还长的竞争对手,这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公元前307年即位的,即位时间比赵惠文王还早八年,直到公元前251年才去世,整整比赵惠文王晚死十五年,这样想赵惠文王真是太倒霉了,老天爷给他分配了这么一个对手。
不仅如此,公元前265年,也就是赵惠文王去世的次年,公无前261年,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芈八子去世。宣太后在世的时候,她不仅对政治干预得强烈,更重要的是她的兄弟穰侯魏冉一直把持着朝政,使得秦昭襄王始终不能彻底大展手脚,总要事事顾忌母亲的想法和舅舅的态度。 宣太后一死,秦昭襄王头上的这颗紧箍咒就摘掉了。当年年底,泰王就流放了他舅舅穰侯魏冉,从此大权独揽。这在国际竞争的异常激烈非常关键时刻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秦国更集中地做出决策,并确保这些决策彻底地被执行。
长平之战前奏
就在赵惠文王去世的次年,秦昭襄王派军队攻伐了赵国三座城池。没了主心骨的赵国向齐国去求救。齐襄王答应出兵,秦国的军队就撤回去了。这是秦昭襄王的第一次试探。
就在秦兵撤退后不久,齐国齐襄王去世。这样一来,秦国的胜算就更大了。在下一讲中,会讲到长平之战打到关键时刻,赵军缺粮,向齐国求救,齐国无意支助,导致赵军惨败。
秦、韩、赵恩怨
通过一番试探之后,秦国感觉到直接拿下赵国并不容易,所以转变策略,开始蚕食在赵国边上的小国韩国。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62年,秦国以著名将领白起为主帅,连续三次侵入韩国,攻城拔寨,占领了大片土地。公元前262年这一仗,白起拿下了非常关键的一个地方,叫野王(今何南沁阳市)。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首都郑州的联系通道。而且接下来秦国很有可能就是要攻占上党郡。
上党郡守名字叫冯亭,他和父老乡亲们一商量,觉得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抵挡不住秦军的。他们又不肯投降秦国,冯亭想,上党郡东面就是赵国的领土。与其被秦国吞并,倒不如投靠赵国。因为韩国和赵国当年都是从晋国瓜分出来的,多少有点同胞情谊。所以冯亭就跑到赵国去说明了这个意思,想把上党献给赵国。
关于要不要接收上党郡,赵国高层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一派认为不应该接收,秦国这架势明摆着是要吞并上党,如果我们接收了,岂不是把战火往自己身上引?另一派则认为应该接收上党,持这个意见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从长远来看,秦国的胃口肯定不仅仅是吞掉上党郡,而是迟早要对赵国全面开战的。 现在不接收上党郡,也不代表着秦国不会打过来。那还不如先把上党接收下,至少还能够掌握些战略要地。最终,平原君的意见占了上风。
赵王就派老将廉颇率军接收上党,并安抚上党地区的老百姓。这样一来,赵国的军队就要面对秦国的军队。战国的压轴大戏长平之战的序幕,就这样缓缓地来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