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邂逅
邂逅《朗读者》,源于公众号“十点读书会”,之前跟着十点君读书,从来没有过听得如此入迷,第一章听完就迫不及待地想听第二章,第二章听完就想听第三章……
终于听完了却感觉全然没有听懂,太多地疑惑环绕心田。干脆把书买来,再重新读一遍。
《朗读者》(本哈德)二 故事情节
故事主要讲述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15岁男孩米夏与36岁单身女人汉娜相识相恋的过往。
第二部就像寻常的情侣一样,相处久了两个人慢慢有了误解和矛盾,汉娜不辞而别,八年时间,音讯全无。
第三部是本书的高潮部分,长大后的米夏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旁听,汉娜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汉娜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看守,从一开始否认自己的罪行,到最后坦诚一切。竟然是自己那强大的自尊心在作怪,她不想暴露自己是不识字也不会写字的文盲事实。
三、思考
即使书也看完了,仍然没有完全看懂。所以只能零零星星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1.米夏知晓汉娜是文盲的事实,如果他告诉法官将改变对汉娜的判决。他又深知这会伤到汉娜的自尊。
不知所措时他走进了父亲的书房。父亲研读哲学,还出了几本书。父亲说“人类作为主体而存在,不甘心沦为客体。对于大人来说,绝对看不出任何理由,可以代替别人做决定,而推翻那人认为比较好的做法。
在生活中,最喜欢为孩子做决定的往往是母亲,她总认为自己有道理,更爱为孩子去做决定。尤其是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母亲觉得身边就有好学校,没必要离家太远,就把我按在了身边,结果毕业找工作时根本没跟母亲打招呼,我就签去了两千公里之外。
长大之后发现自己也遗传了母亲这个特点。刚结婚时,特别喜欢对老公发号施令,而对方一开始为讨好我就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慢慢地就开始反抗,视我的要求于不见。之后就频繁爆发家庭战争。
后来小朋友的出生,我是那么宠这个小东西,总是尽我所能站在他的角度去猜他饿了,渴了,哪儿不舒服了,情绪怎么不好了。老公总在旁边“吃醋”,我才意识到自己爱强加于他,为他做决定。
我觉得尊重他人其实这是懂得分寸,做人做事儿都要把握一个度,做过头了就是冒犯他人,对他人不尊重。
2.文化的毒瘤
米夏遇到汉娜,是因为自己得了黄疸病,某一天突然在大街上呕吐起来,刚好女主经过,找地方帮他洗漱,又拎了两桶水清洗街道。
所以汉娜内心底应该是善良的。
在之后的审判中,提到每个月要从看守犯中挑选一些人出来,送往毒气室。而汉娜经常提前几天,在这些被送走的人中挑选年轻瘦弱的女子到她房间给她朗读,这时她也会拿一些好吃的来酬劳这些“小家伙们”。
虽然她知道这些人的命运,但作为纳粹党的一员无力反抗,甚至不懂得该如何反抗。她也茫然,尽管如此她还把“看守”这个工作做的尽职尽责。
这时候就表现出了一个人莫大的麻木、冷漠与无情。
为什么一个心底漂亮的姑娘会这样,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觉得不是,而是她信奉的纳粹文化在不停给她洗脑,成了文化毒瘤。
《我在伊朗长大》这本书里也提到过类似的事件,穷苦的孩子在被派往前线时都会收到一个挂在胸前的纪念牌,被教导,如果牺牲了,这张牌子能送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在那有美女豪车,盛宴,他们将彻底摆脱穷苦。
这些孩子对长官的话深信不疑,即使自己的父母也没法让他们相信这是幌子。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化极其开放的时代。这并不代表我们生活中遇不到毒瘤文化,我们接触的越多,可能也容易对某些文化产生偏执。
宗教徒是虔诚的,但极端的宗教徒是疯狂的。
小说还有很多疑惑待我慢慢去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