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修身,所以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要修身,我要做圣人,我要做一个完人。这是自孔孟的儒学提出之后,许多文人志士的追求。但好像只有明朝出了个圣人王阳明,清朝出了个半圣曾国藩。做完人很难,都是要从立志开始,然后天天反思自己,不断的改正自己的小错误,可是没坚持两天就放弃了,为什么呢?因为外界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到了现代物质生活如此的丰富。也许今天你的朋友拉着你来抽根烟,于是你就放弃了戒烟;明天你的朋友拉着你走吧,我们去喝酒,然后你喝得叮咛大醉。
如今的社会都是向钱看,只要有钱,你能够享受到很多物质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做圣人那么难,做一个完人这么难。人生在世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为什么要做什么圣人,难道是哪根筋搭错了。为什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呢?来这个世界上每天去享受不一样的东西,不是很舒服吗?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去做完人呢?是的,做完人很辛苦,一般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体会不到做完人的快乐。体会不到追求完美的快乐。因为享受是很容易的,舒服立马就能感受到,只要不断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其实欲望就像那个温水煮青蛙一样,这些让你舒服的放纵享乐就像那个温水一样,慢慢的给你加热,慢慢的让你再也跳不出去,直到死亡。享受就像毒药一样,而且是慢性毒药,是那种会上瘾的毒药,一步步的慢慢的侵蚀你,腐蚀你。让你不能自拔。看上去是在享受,是很舒服。可是长久下去,会让你感觉到空虚,会让你的精神变得虚弱,会让你生活的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再是你自己,你不知道为什么还活着。你已经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而不自知。每天还在不断的消耗着这个世界的资源,不断的消耗着自己得来的钱财。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一下子暴富之后,又会因为享受而很快的消费掉很多财富,最后导致一无所有,还欠了一屁股债,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好多年轻人提前消费,负债很多。是因为及时行乐,享乐主义,只会让我们停不下来。正如这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习惯了纵欲享乐,在想恢复到简朴的修生养性的生活就很难了。我想这就是我们追求完美人生的意义,所以我们要追求不是完美,而是一种极简的生活。放弃享受,追求一种极致的简朴的那种美。这样的生活才是享受,才是应该追求的一种状态,才能保证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精神。这样我们精力施展自己的抱负,看透这个世界背后的秘密,从而把全局,走向成功。
我知道历代有许多人在追求这样的人生,所以我应该向他们学习,我应该去了解他们的人生,应该去了解他们是怎样在生活,怎样修生,怎样做人。曾国藩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前段时间在读曾国藩的全集,真的是悟透了不少。所以追求完人的路上,首先要从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开始记反省日记,这个其实从孔孟开始就已经强调了五日当三省吾身。而曾国藩他的这个观念,他想学做圣人的这个念头,也是从他的理学观念来的。他的信仰就是孔孟之道,这也是他毕生追求的。到他人生的后期,在痛定思痛之后。又吸取了老庄的一些思想。所以曾国藩的一生他是在不断的从读书中,从中国古代历在文人中吸取养分,吸取对自己有用的,那些正面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再加上自己的经历和一些看法,然后知行合一的去实践。中国其实还有一种思想,就是包容一切,包容万物,我认为特别好。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在在曾国藩早期学做圣人的思想中。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看不惯身边的人。对自己,对于那些官场中的黑暗的那些敷衍的官僚,总是提出严厉的批评,这就导致他身边所有的人都远离了他,没有朋友。他不肯接受别人的不好,不肯接受官场上的乌烟瘴气。刚愎自用,又很自负,可是到了后来辞职在家他又想通了,看了老子的著作之后,他又接纳了别人,他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有些不对。而他这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或者以前做的不对的,他就马上改正,甚至让身边的人都措手不及,都一下子适应不了他,他能够从原来的不肯接纳任何不好的,反感的东西,到后来他能够接纳身边的一切东西。其实也是中国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我们要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但是我们要追求完美,我们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我们不能放弃追求完美的脚步。看似矛盾,但并不冲突。
就像我们写作也一样的,我们要追求完美,但先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作品,然后再不断地修改,不断的走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