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哨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
幼年时期,从民谣里我对黄哨山有了最初的印象:挺拔天地,耸入云霄,与天相连。儿时,每次从家门口朝黄哨山方向望去,看到黄哨山云遮雾罩,山体若隐若现,仿佛少女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望着它,总觉它是人间仙境,神秘莫测。
黄哨山位于我的家乡黔东南锦屏县茅坪镇西北面,是茅坪镇背靠的后笼山的主峰,与传说中花仙子打碎王母娘娘的茶花瓶,茶花籽散落凡间而形成的茶花岭相连。
黄哨山,这座神奇的山,关于它的故事有很多。“石壁天书”,“姊妹岩”,“白水洞巨蟒”等神奇的传说,给黄哨山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从小就听着关于黄哨山的传说故事长大,从童年起,便对这座山充满了无限的敬畏。
神奇的黄哨山儿时随长辈到黄哨山采过蘑菇,打过蕨菜,挖过竹笋。幽静的山林,时不时几声鸟儿清脆的啼叫,在空旷的林间回旋,真有一份“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不过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意境,倒是会想起母亲说过的话,“黄哨山上每一棵树都有神灵庇佑”。这让我常常心生几分怯意,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惊醒了沉睡山中的神灵。因此,每经过一棵古树下,我都会双手合十,虔诚地鞠上一躬。
神奇的黄哨山去年冬天,我从上海回茅坪过春节,邀约了几位小时的同学一起去登黄哨山,准备重温儿时的那份记忆,去探寻神秘的“姊妹岩”、“白水洞”。
登黄哨山,只有一条古驿道。这条古驿道,曾是明清时期从天柱县通往黎平府的要道。上至京城派往黎平府的命官,下至做买卖的商人、脚夫,均须“道出黄哨山”。古驿道从山脚盘旋而上,高削陡峭,险峻难行。贵州学政邹一桂前往黎平途中,经黄哨山时曾作有《瑜黄哨山宿茅坪》:
黄哨山高上接天, 下窥万里隔云烟。
陡然身落云烟里, 闲倚江楼送客船。
可见,黄哨山正如民谣传唱的一样,山高、路险。正因山高路险,才有了后来黎平知府冯兆珣修建古驿道流芳百世的历史故事。据史料记载,嘉庆九年,黎平知府冯兆珣在上任途中经黄哨山,看到山道崎岖难行,面对这“黔山第一隘径”,冯兆珣便有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宏愿,于是,筹资修建黄哨山驿道。黄哨山驿道,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像一位沧桑的老人,见证着黄哨山曾经的历史和过往。
神奇的黄哨山我们行至茅坪古镇寨头的三步桥旁,便到了古驿道口。从山脚下抬头仰望,黄哨山像一位巨人矗立在我们面前。远远望去,山中林木郁郁葱葱,高大的古树傲立其间。尚未登山,就已感受到了几分山的神威。
沿着古驿道拾级而上,我发现古驿道上铺筑的青石板虽然经历了几百年,但仍平整光洁。石板上既不会留下山间的淤泥,也不会长青苔。一旁的小姐妹说,这得归功于当年的黎平知府冯兆珣。当年冯兆珣令人修筑古驿道时所用石板除小部分取自山中,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清水江上游的打岩塘,属于专门定制,石板的宽度、长度、厚度都有专门的要求,都是材质上乘的青石板。这样的石材,即使是下雨天,走上去也不会打滑。如今,古驿道历经沧桑,仍有4000多米青石板保存完好,石阶约10000多级。
神奇的黄哨山行至黄哨山半腰处,一片郁郁葱葱的楠竹林映入眼帘。这一片竹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清水江木材水运局在此开荒种竹留存下来的。竹林遍布了大半个黄哨山,林间铺陈着厚厚的一层竹叶,竹叶下偶尔看到冒出尖头的冬笋。在这落叶与竹笋之间,随着岁月流逝,上演着一次次生命的轮回。
神奇的黄哨山神奇的黄哨山
凭着儿时的记忆,我们在竹林间穿梭,冬日的暖阳从竹林的缝隙里照射进来,竹影婆娑。我们贪婪地呼吸着这竹林的清香,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惬意。小姐妹此时兴致勃勃,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歌声在竹林里婉转悠扬,真是妙不可言。在竹林中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便寻到了“姊妹岩”。眼前,两块巨大的石头横卧于草木丛中。关于“姊妹岩”,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在黄哨山西侧笔立如削的半坡,有一方天书石岩,是传说中的石门。相传石门上刻有神仙题字,谁能将天书上的字一一认出来,石门便会打开,小江河即可改道从此注入清水江。当时山中有一年轻道长,为了能让小河流经于此,更添山中秀色,他面壁修炼三年,终于识破天书。当道长飞上山壁念完石门上所有的文字,欲打开石门之际,天上仙人将两金童点化成年轻貌美的姑娘,前去考验年轻道长是否心诚。她们飞落石门对面的茶花岭,唱起了情歌,柔情悦耳的情歌,让年轻道长心动不已,禁不住回眸一望。霎时,已渐渐打开的石门又迅速合上。年轻道长大惊,急回头再读石门上的天书,天书竟消失无踪。年轻道长十分懊悔,情急之下转身挥手一点,把两个美丽姑娘点化成石。
神奇的黄哨山如今,这两块巨石像一对“姐妹”紧紧相依,立于这荒野林间,与日月星辰相伴,与山中花木相依。看着眼前的“姐妹岩”,我不由浮想联翩:倘若当年的道长,不为诱惑所动,打开了石门,一条小江将会从石门喷薄而出,沿着黄哨山奔流至清水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该是多么神奇壮观的景象啊!
离开了“姊妹岩”,我们欲往白水洞。不料林间杂草莽莽,羊肠小道难以前进,更不知前往之路。我们只得返回古驿道继续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此时,只见古驿道沿着山脊迂回曲折,形成一个又一个“之”字,这是通往山顶最艰险难行的一段,俗称“十八拐”。每行一段山路,仿佛无路,但走近后拐了一个弯,石阶转折后,又是向上的石阶。石阶一级连着一级,一拐连着一拐,自下而上,仿佛一道天梯,从山腰扶摇直上,这样的山道用“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
我们经历一番小心翼翼、气喘吁吁,终于逾越了最艰难的山道“十八拐”,到达黄哨山山巅。这里也正是锦屏与天柱两县的分水岭,在这里,迈开双脚便可同时脚跨两县。以前在山顶处立有两县分界石碑,时过境迁,如今,石碑已寻不到踪迹。
神奇的黄哨山置身山顶,极目远眺,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脚下,绵绵青山,涛涛竹林,霭霭烟雾……远处,清水江沿着茅坪古镇缓缓流淌,犹如一条玉带;古镇静静地依傍着清水江,宁静而祥和。好一派山水图画!
驻立山顶,山风徐徐吹来,虽值冬季,却并无寒意。山林的苍茫,古道的悠远,神奇的传说,早已让我深深沉醉其中,热血沸腾。
“黄哨山 ,离天三尺三。” 风在耳边低吟,仿佛正在轻唱着远古的歌谣 ……
神奇的黄哨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