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作者: 近知 | 来源:发表于2017-04-30 04:52 被阅读0次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信仰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一个词。很多人只要提到信仰就会在心中升起无比的敬畏和向往,它是一个神圣的主题。

信仰究竟是什么?是因为宗教才有了信仰,还是因为信仰才有了宗教?对我们来说,是宗教重要还是信仰重要?

所有宗教的主题都是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宗教的存在。对于我们而言,信仰是我们进入佛教的开始。。  

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因此对信仰和佛教都有很多非常熟知的概念和熟悉的词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概念和词汇而迷失于信仰。

信仰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结果,方法和结果是两码事。换言之,信仰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如果我们把信仰当作终点,就会迷失了真正的信仰。信仰的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在信仰中获得对生命的觉醒!

对于人类而言,人生就是一种感受和感觉,是这些觉受形成了我们的信念。因为,当我们的心一直在各种评判、烦恼和纠结中分别而相续的时候,就产生了妄念和心的相续,而这种感受就是我们的生命。在这样的生命里,我们完全迷失并沉醉在自我的虚幻和各种欺骗里,这使我们时刻感受到贪婪、愤怒与傲慢等各种复杂的情绪。

我们是否思考过:在这些感觉和觉受的想象之外还有没有另一个人生?

信仰是不断的训练我们内在信念的方式。人生就是一种信念,你的生命状态取决于你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你是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还是个自在的人,是因为你持了某些信念,你现在是个痛苦的人、纠结的人,是个不自在的人,也是因为你也持有了相应的信念,并且在这样的情绪里挣扎。

所以,如果人生对于你仅仅是你的想象和一种感受,那么信仰就是培养你内心的信念和感受最好的方式。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通过标签来呈现自己,我们的一切都取决于各种标签,我们因此沉迷于这些标签。但是,实际上你的生命和你的标签没有丝毫关系,标签就是我们虚幻的妄想和分别的一种想象罢了,因此,即便你身上有无数个标签,有哪个会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

快乐是什么?快乐绝非是一种物质,更不可能通过某种标签来体现。因为真正的快乐是每个人的生命本身原有的,最自然的状态。信仰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去领会和体验这种快乐。简单地说,佛教的信仰是要你体验和证悟生命本身。因为你的生命本身是自由的,不需要依赖于任何标签和身份,它纯然而饱满、它本身圆满具足。不需要依赖于菩萨和任何神,它是天然的。在佛教的传承中,佛和菩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是通过对生命真正的体验和觉醒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人,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而不是我们迷信的对象。佛陀再伟大也没有办法代替你去拯救你自己。佛陀说:他内心的所有的觉知,没有办法移植给他人,他人身上的痛苦,他也没有办法去代替。佛的伟大之处是向我们传递了让我们觉悟的唯一方式:自己拯救自己。

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信仰去体验生命内在的智慧与清净,并获得幸福。

从佛教的哲学来讲:从来没有救世主,你就是你自己的救世主!引导你盲目听从和认同的就是欺骗,是宗教的麻醉。真正伟大的宗教是让人在生命里获得觉悟和成长。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向往与终点是一致的。我们的内心与生俱来有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这种渴望焕发出我们对生命的呐喊、对幸福渴求。

我自幼出家,作为一个僧人,我觉得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家。同样,信仰的目的更不是为了信仰。出家和信仰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自由之人、自在之人。换言之,我们无穷无尽的悲伤来自我们无穷无尽的贪婪。我们的生命伴随着焦虑、烦恼和情绪,如同枷锁一般禁锢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焦虑的挣扎中成长,但这些并不是生命的真实状态。佛教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现状罢了。只要你降伏内心的贪婪,降伏内心执着、分别、妄念和情绪,成为降伏其心的人,你就是菩萨。佛教所要表达的核心不是信仰,是对每个人生命中本有自性的揭示。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佛教?我回答:吓唬与勾引不是佛教。现在一些传播佛教的方式很像某种宗教,要么吓唬人:你必须要学佛,否则会下地狱;要么勾引人:你要跟我学佛,一定会上极乐世界。我相信有极乐世界的存在,但我更相信:我的生命本具极乐世界,我和极乐世界从来没有分离过。生命的本来样子就是极乐世界,只是我们因对自我的迷恋而迷失。我们把情绪和妄念当作真实的自己,并因此停留在虚幻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我们永远无法体验到真实生命中内在的幸福和快乐,也永远无法触碰到真正的极乐世界。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有信仰的,但你们可能多半推崇着那些吓唬与勾引式的佛教。我想告诫大家:真正的佛教是觉悟人生,而不是一个吓唬与勾引。单纯的宗教仪式并不代表佛教,佛教的目的是觉悟生命。佛教不是宗教,佛教的核心不是信仰,也没有至高无上的崇拜。真正的佛教是通过佛教的信仰和修炼来认识自己的自性,去获得并体验自性清净的光明。信仰是到达彼岸的桥梁。信仰不是你唯一的目的,更不是你的唯一。但对于此刻当下的我们来讲:信仰就是唯一。因为只有通过信仰才能体会到生命更深的层面。信仰就像一个窗口、更是一副眼镜,在这样的窗口里,我们通过这样的眼镜可以看到有信仰的世界与没有信仰的世界截然不同。在佛教信仰的世界里,能看到处处都是菩萨、处处都是佛、处处都是智慧和爱。但是,没有信仰的世界里处处都是烦恼和情绪、处处都是你的敌人。信仰是一副眼镜,我建议你一定要戴上,千万不要摘下来,但是千万不要戴得太过度了,不然的话,你的眼睛就坏了,使你变得盲目。我们在生命最初认识这个世界是通过对父母的相信。父母告诉我们世界的样子,我们就深信不疑。“相信”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原始的交流方式,我们因此开始与这个世界交流。同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佛教的修炼和追随者,一定要记住:首先要做一个敢于相信的人。你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全然交给一个你不知道的世界?那个世界或许叫佛、或许叫菩萨、或许叫佛教。我们真的敢就这样把一个赤裸裸的自己交出去吗?我说,我们绝对不敢!我们的信仰多半的时候是一种虚伪的自我麻醉罢了。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琐碎,我们的不如意太多。因此,我们需要麻醉一下自己,在佛前拜一下:阿弥陀佛,保佑保佑我。不管是我们烧了多少高香,目的大多如此。一个真正的信仰者去寺院的目的不是为了乞求,而是祈祷。我常对我的学生们开玩笑说:去寺院是为了祈祷,而不是乞讨。祈祷和乞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的一些拜佛者就是乞讨份子,像街上用各种装扮和各种方式骗人的乞丐一样。你是否就是这样一个装扮得完美的乞丐?一个装得很高大上的乞丐?终日假装着说:我是佛教徒、是信仰者,不断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呢?你把观音当做奴仆一样:遇到了官司祂就得帮你去打官司,遇到讨厌的人就去请观音菩萨对付他,这么多人需要观音菩萨去办各种事情,祂一定是太忙了,难怪像我这样一个观音菩萨的忠实粉丝想要见一面都太难了。观世音菩萨!汉语对佛教名相的翻译实在太美了。我的母语是藏语,后来修学梵文,汉语是我的第三语言。我发现汉语对“观世音”的翻译是最精确和充满魅力的。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这样翻译很容易使人理解到:观照自己的心才能够成为一个自在之人。真正的观自在菩萨,就应该是你的心自在。“菩萨”音译自“菩提萨埵”,“菩萨”就是觉醒的人,是觉悟的勇者、是降伏其心的勇士!我们的自我是在虚幻中,通过妄念产生的。我们降伏了自己的虚幻和妄想就是菩萨,就感受到了真正的自在。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一定要记住:我们最终极目的是要成为一个觉醒的人,而信仰是我们觉醒的一个过程。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信仰是学佛初期唯一的基础和唯一的开始。只有虔诚的心才能打开神圣的八万四千法门。

用有信仰的方式去研究和体验佛教和用没有信仰的方式去研究佛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当你用信仰的方式去学习和研究时,需要不断地征服自己,而此时信仰给了你无比的力量。而在非信仰的方式中研究的时候,你只是不断培养大脑的逻辑,获得更多的哲学层面的知识。我们最缺少的并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如何真实对待自己的生命。简单地说:我们最缺少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感悟。我们的生命是什么?生命有肉身生命和精神生命两种。佛教所谈论更多的是我们的精神生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忙于追求物质的幸福与财富,却往往忘记了精神的富足,没有精神的富足,再多的物质财富也等于零。对于一个真正追求幸福与快乐的人来说,信仰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信仰会使你升起敬畏之心。敬畏对我们很重要,今天的社会没有任何敬畏可言,不用说敬畏别人了,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最基本的敬畏都没有。没有敬畏的世界是可悲的。但信仰能让我们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就一定会学到和感受到一些东西。佛教有个概念叫加持,真正的加持是通过你对生命的敬畏而获得的。因为你升起敬畏之心,生命就会获得自然而然的变化。人类都有美好的向往。什么是美好?——你在真正的信仰世界里所看到的就是美好,那是一种清净。我经常跟人说:在佛教的信仰世界里看到的是爱与慈悲、是智慧与空性。在信仰的世界你永远不会看到烦恼与情绪,永远不会看到贪婪与执着。如果看到贪婪与执着,证明你的信仰有问题,因为你看不到美好。有人把藏传佛教的上师当做神来供奉,我对这样的追捧和敬畏并不反对,但是你痴迷于他的状态,把他当做神,也许是自欺欺人的过程。但另一方面,他是不是神并不重要,你把他当做神的时候,也许他就有神的功德。正如佛陀的堂弟曾认为自己和佛陀没有区别,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佛陀,而不跟他?只是因为佛陀多了一个光环吗?我们的信念和想法就是我们的世界,简单地说:信念决定了生命的状态。有信念的学习使内心获得持续而彻底的改变,当这种改变到了一定程度,改变本身都是多余的,因为你有改变的想法,本身就是个错误。然而,此时的你必须要改变,因为我们当下正处于迷失的状态,正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佛教的哲学观认为真理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层面。现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相对层面的,正如我们今天所认同的、喜欢的,明天可能就会否定和厌恶。因此,我们永远活在这种相对里,这使得我们的生命停留在一个局限的世界,佛教称这个局限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与之相对的就是彼岸世界,那是一个没有任何局限和限制的世界,也叫涅槃世界。当人情绪的停止、烦恼的终止时,就能体会到生命本具圆满的智慧和慈悲,这时,一切的限制都是多余的。限制是对充满分别和妄念的人来讲的。佛教“当下”这个词用的很多,生命在清净的当下是没有限制的。没有限制的状态就叫做美好的世界,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任何情绪、烦恼,也没有任何挣扎、焦虑和抑郁。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自由地呼吸,完全没有任何被限制、被约束的感觉,完全是赤裸裸的自由的状态。生命本来是无限的,而我们却一直停留在局限的生命里。所以,我们只能感受到有局限的幸福和快乐。佛教讲:当你能够感悟到无限生命的时候,你就感悟到无限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快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但快乐的定义是什么?我们通常会认为欲望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按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永远没有快乐,因为我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定要记住:信仰不是为了满足欲望,信仰是要斩断欲望。但恰恰在很多时候,信仰成了满足自我欲望的一种方式。如果假设真的有地狱存在的话,充满欲望的信仰是下地狱最方便的方式,因为,如果欲望是“因”,这个因的 “果”就是地狱。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我们的一生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当然希望这些事情是我们愿意发生或者是我们预料之中的,而生命的特质就是意料之外。如果你用意料之中的逻辑和意料之中的信念去解读意料之外的生命,你的生活一定会有一种被欺骗感。所以,一定要记住:当“欺骗”发生那一刻,如果你纯然地接纳,一切就都化解了。因为生命的本然就是意料之外,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我们通常会把生命浪费在安排生活上,我们不停想象着:今天应该这个样子、明天应该那个样子。这使我们的生活茫然无措、徒劳奔命。我要说的是:我们生命的存在本身是意料之外,一切的存在也都是意料之外的。你局限的逻辑和被局限的知识无法看清这个世界,无法揭示生命的真相。所以,当生活中发生了一些预料之外的时候,你应该清楚地觉知:意料之外的生命一定会发生意料之外的! 然后你可以高兴的感谢它的发生。这就是信仰的魅力,信仰的魅力是你能够面对自己的痛苦与悲伤,敢于面对生命的一切挣扎,并在这样的挣扎中不断体验真实生命内在的智慧与慈悲。

最后我想说:真正的信仰是什么?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信仰的目的是要我们超越一切的存在,信仰的目的是要超越一切的限制,你和我都在局限和限制的世界里,你和我的痛苦都是因为那个局限和那个限制所导致的,真正的信仰让我们超越一切、超越限制,当你超越一切和超越限制的时候,你就是个自在之人。

                               谢谢大家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相关文章

  • 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信仰究竟是什么?是因为宗教才有了信仰,还是因为信仰才有了宗教?对我们来说,是宗教重要还是信仰重要? 所有宗教的主题...

  • 要相信这个世界依旧美好

    1.要信仰什么呢? 信仰努力而不是运气, 信仰尊严而不是嘴甜, 信仰本身而不是关系。 2.自欺欺人并没有改变处境,...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你信仰的从来不是信仰本身,而是你眼中的信仰

    你信仰的从来不是信仰本身,而是你眼中的信仰,甚至是信仰你自己。 文学可以说是房思琪一生的信仰。她的...

  • 欲望的[信仰]是罪恶

    有许多人问过我,信仰是什么? 我回答他,信仰本身就是目的。你为什么活着?这活着的理由就是信仰。 但是这个冷漠的时代...

  • 渡人先渡己——第四世蒋贡康楚仁波切还俗感想

    昨天看到新闻,第四世蒋贡康楚仁波切还俗,他可不是一般活佛,他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噶举派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

  • 新教师应有的信仰

    新教师对教育应拥有坚定的信仰。 这信仰,不是宗教般的对外在于己的事物的信仰,而是对生命本身的信仰。新教师没有强烈的...

  • 苏曼寺

    苏曼寺有苏曼朗孜则,世称大苏曼寺,主要住锡有苏曼噶旺仁波切,苏曼丁嘎仁波波,萨当仁波切,苏曼竹巴仁波切,昆桑仁波切...

  • 信仰

    信仰不是书本里的句子 读过就如沐春风,通体舒畅 信仰也不是盲目的崇拜 把自己变成可以变换姿势的人偶 信仰是我对世界...

  • 信仰—见过冈仁波切

    那一年,那一天,我降生凡间,哭哭啼啼,仿佛知晓苦才是人间,佛说睁开眼,好好看看这世间,将来的路,每一步,都自有因...

  • 第四届智慧课收获

    于我而言,这不是一次信仰的重铸,而是信仰与生命融合后的新生。 我理解后的信仰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信仰本身没有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本身——阿噶巴仁波切北京大学演讲摘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bt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