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法则”可以让你更加轻松流畅地讲述整个故事,而不必担心听者在想些什么,因为他们都已经沉浸在你所构建的世界中。
“30秒法则”有四条,分别是:第一个30秒,引起注意;第二个30秒,引发兴趣;第三个30秒,引人入胜;最后的30秒,引出行动。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想要做到却并不容易。这首先需要你具备构思能力,能够快速地采取行动,同时还要求你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在听众需要信息时及时反馈。它能锦上添花,让你的故事更生动,却不能雪中送炭,代替你讲故事。
(1)吸引是永远的王道
第一个“30秒”指的是要在30秒的时间内引起听众的注意,就像电影一样,一个充满悬念的开头往往能吸引大批观众,就算后面的剧情有些漏洞,也早已赚足了眼球,讲故事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也在不自觉地处理这些信息。如果你的开头平淡无奇,很容易让人自动过滤掉,任你之后再努力也挽回不了听众的心。科学家研究发现,30秒是大脑接收信号、形成反馈并作出反应的时间。听众可以在30秒的时间内由潜意识判断出你的故事是否值得继续听下去,有时就算听众没有离开,他们的心也早已飘走。
此外,若30秒之内无法打动观众,就算他在认真地听你讲故事,事后他的记忆时间也比其他事情短了很多。这是一个很难掌控的因素,取决于信息是被过滤掉还是被传达到大脑皮层。
理查德·布兰森就是一个能够迅速抓住人眼球的人。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特立独行和标新立异是他的标签,2007年《泰晤士报》估计其个人财富超过了30亿英镑。他曾骑着白象到印度国会演讲,开着坦克到纽约广场宣传,乘热气球横渡大西洋……他的故事开场总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他相信这样的开场会让人过目不忘。
新奇的出场虽然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方式,但是不合适的举动会带来负面影响,需要慎用。更安全的方式是选择一个或搞笑或有深意,抑或充满自己独特色彩的方式开场,让听众从心理上接纳你,从而接纳你的故事。
(2)离不开的故事
第二个30秒需要引发听众的兴趣。在一个故事抓住人们的眼球之后,接下来做到不让他们失望才是问题的关键,吸引注意力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故事的成功还要依靠听众的参与意愿,要吸引听众跟随故事的脚步向前走。
很多故事的开头很吸引人,但接下来枯燥无味的讲述让听众们纷纷离席,这是讲述者不愿看到的,却也无可奈何。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演讲时就能很快地吸引人们的目光,让人们愿意听下去。除了他自身的光芒外,还有一个他演讲时的特点——以身边的故事开头。
我们在讲述故事或者演讲时,经常烦恼怎么能消除与听众之间的隔膜,怎样使观众能够轻松进入故事中,马云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马云在讲述创业故事时,没有一上来就是讲阿里巴巴初创时的艰难,而是讲起了他家的保姆。“我们家保姆,我给她1200元,杭州市场价800元。她做得很开心,因为她觉得得到了尊重……”之后他用同样的方式把这种尊重引申到企业中“那些高层他们月薪四五万元,即使你给他加一万两万元,他也不会感到什么。但是你对广大员工增加一些,那么士气会大增。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创业要找最适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
通过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让听众更容易理解他的想法,在他还没有提出观点之前,听众就已经推论出他的观点,也更加容易接受他的观点。马云在演讲时经常采用这种方式,以小见大,让自己的论点呼之欲出。除了用身边充满代入感的例子,提出新鲜的想法也能引起听众的兴趣,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跟着你去思考,没有什么比好奇心的驱使更有效了,这也是很多故事爱用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