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我2016年就看过这部电影,2017年数字货币泡沫还是没吸取教训,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在上演同样的问题,希望这次我不会错太多。又认真看了一遍电影,将电影中的片段思考记录下来。
0.电影中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刘易斯,将房产贷款担保债券合并购买,金融创新,适合大资金购买。次级贷款的出现就是为了赚钱,将钱贷款给信用不是太好的人让其买房,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则收回房子拍卖保值。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聚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这一过程将原先不易被出售给投资者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性现金流入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市场上流动的证券。
二战以后,世界金融领域里的创新,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资产证券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资产证券化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是空前的。美国1985年资产证券发行总量为8亿美元,到1992年8月已达1888亿美元,7年平均增长157%,到1996年又上升到43256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始于美国60年代。当时,由于通货膨胀加剧,利率攀升,使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收益率逐渐不能弥补攀高的短期负债成本。同时,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被大量提取,经营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政府决定启动并搞活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为住房业的发展和复兴开辟一条资金来源的新途径,此举创造了意义深远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随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美国扩展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在美国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完善,它是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最完美的典型。
1.迈克通过对数据的仔细研究,发现市场错误,无法研究趋势,因为之前从未出现过下跌。迈克从小有残疾,没法社交,一只假眼却能看清危机。
2.跟整个市场对着干两年,真有耐心,魄力
3.基本面分析or技术分析,没有技术分析的渠道,多读历史,阳光底下没新鲜事。
4.马克从小就喜欢发现矛盾,不相信别人说得话。不愿意讨好潜在投资人,在摩根斯坦利旗下开设自己的基金。
5.当迈克第一次进入高盛去谈判购买房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高盛的人只在意短期能赚钱,而没考虑长期趋势,因为信用违约从没发生过。而两个负责对接的经理只是通过几句对话,没有研究任何数据,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由于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定义简单、容易实现标准化,交易简洁,自90年代以来,该金融产品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6.数据从来没被认真研究过,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整个市场的繁荣就像空中楼阁。
7.现收现付制亦称“收付实现制”。是以货币实际收付的时间作为核算的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标准,任何收益,在未实际收到货币资金之前,不认为是收益;任何费用,在未实际付出货币资金之前,也不算是费用。即凡在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益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应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收益和费用处理,凡在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即使有些收益和费用已经发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日常经济业务时,其原则就是不管费用支出数额的大小,受益时间的长短以及收益确定的时间,而是根据款项支付的时间来计入当期的成本和收益。例如,企业年终预订下个年度报刊杂志用银行存款支付款项,虽是下个年度受益,但按现收现付制处理原则就要一次全部计入本年度成本中。以养老保险为例,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8.在高盛同意出售房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刚开始说500万美元,迈克说像买一个亿,正确的时候下重注的典型,最后跑遍所有的银行,买了13亿美元,相当于基金公司所有的现金。
9.迈克用6年时间,管理基金规模从5.5亿增长到13亿美元,支付房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的保费,每年八九千万美元。
10.迈克购买房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的消息散播出去了,有些人抓住了它。
11.房贷债券,根据风险信用评级从AAA,AA,A,BBB,BB,B等,B级债券违约率已经开始上升,从1%到4%,上升到8%时崩盘,因为无法支付利息。而AAA级里也混入了大量次级贷款债券,没人管。
12.当市场觉得风险太高,银行并没有不卖,而是美化打包包装成担保债券凭证。银行将卖不出去的B级房贷债券,通过这种方式卖出去,并且评级机构会给出AAA级信用评级。
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资产证券化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这也就衍生出了它按资产分类的重要的两个分支:CLO(Collateralised Loan Obligation)和CBO(Collateralised Bond Obligation)。前者指的是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后者指的是市场流通债券的再证券化。但是它们都统称为CDO。
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现金流量之间可预测性较高,不仅提供投资人多元的投资管道以及增加投资收益,更强化了金融机构之资金运用效率,移转不确定风险。凡具有现金流量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标的。通常创始银行将拥有现金流量的资产汇集群组,然后作资产包装及分割,转给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私募或公开发行方式卖出固定收益证券或受益凭证。CDO背后的为一些债务工具,如高收益的债券、新兴市场公司债或国家债券、银行贷款或其它次顺位证券。传统的ABS其资产池可能为信用卡应收帐款、现金卡应收帐款、租赁租金、汽车贷款债权等,而CDO背后的支撑则是一些债务工具, 如高收益的债券( high - yield bonds)、新兴市场公司债或国家债券(Emerging Market Corporate Debt、Sovereign),亦可包含传统的ABS(Assets Backed Securities)、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RMBS)及商用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化( 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CMBS)等资产证券化商品。
13.根本原因大量人群本来买不起房,由于房价上涨,还能拿到贷款,则大量人开始透支信用,想通过买房来赚钱,一旦还不起房贷,债务违约,房产价格下跌,则债券会资不抵债,一文不值。为了赚钱,所有金融机构不顾风险大量发售次级贷款,大量金融机构、大量资金都参与其中,大量债券会一文不值,这会让房地产市场危机,变成全国危机,进而发生经济危机,房产价格崩盘,大量人们失去工作,失去偿还债务能力。
这是非理性造成的必然结果,炒高任何一种金融资产,都会出现到达高点时暴跌的危机。
14.贾瑞德听到购买房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的消息后,开始组织售卖,判断力真是厉害,而且讲解生动,公开自己的利益,获得购买者信任。
15.马克听了贾瑞德售卖房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的讲解后,没有冲动购买,做了理性的调查分析。房产有没有泡沫,如果有银行风险多高?果断开始研究。
16.查理与杰米想参加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合约,那是让投资人变成“大人物”,让投资者可以买卖散户无法接触到的高阶交易,资金门槛15亿美元。他们通过本拿到了入场券。
17.查理与杰米从4年前的11万赚到现在的3000万美金,他们的投资战略是:大家总是低估坏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因为风险低,所以对应期权买的便宜。他们就投资这种机会,赔率高的投资。
18.很多人都会犯代表性偏差的错误,他老板没有研究数据,只是相信美联储主席等大人物的言论,认为没有危机,只谈过去的经验,房市之前从没出现问题,所以以后也不会有问题。而迈克关注未来,实际研究过数据,问题是投资人如果赎回资金,他们会有17% 的损失,而迈克购买房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会全部失效,钱全部打水漂。
19.马克调查发现,人们贷款率上升,没有任何凭证也会收到贷款,大量贷款带给没有固定收入人群,房子首付只收5%,很多人买多套,人们相信如果缺钱后可以持续贷款还贷,如果房贷违约,债务利率上升两倍。
20.这是整体经济系统出了问题,输入系统性风险,没办法靠解决单一问题来化解风险。
21.房贷违约案件再创新高,次贷违约率上涨,次级贷款价格反而上涨。评级机构并没有下调评级,标准普尔的演员患了眼疾,哈哈真是直接的讽刺。评级机构相关竞争,不顾现实。
22.系统开始欺骗大众,无知,傻逼的共识推动次贷继续发展,群体非理性会使得价格偏离很远,不要低估人群的贪婪。他们去了美国证券化论坛,了解对手。
23.入场时机很重要,金字塔加仓。随着房贷违约案件再创新高,查理与杰米开始对赌AA级房贷债券,赔率更高,银行愿意卖给他们,在他们看来风险很低。事实上发生次贷危机后,连锁反应,上层债券都会发生违约。
24.如果这些大空头都成功,那么就说明美国经济会出现严重问题,人们会失去房子,背上沉重的债务,失去退休金,如果中国房地产发生危机,想想真是恐怖,该提早做好最坏准备。
25.担保债务凭证相互掺杂,A级和B级混合在一起卖,不断包装,不断放大,5000万的次级贷款,最终会衍生出10亿美元的金融产品,20倍!!卖给投资人垃圾,银行短期赚取大额利润,一旦危机爆发,债券是需要偿还的,而底层人民还不了债,银行亏损。
26.危机重要全面爆发,房贷债券的信用违约互换大家都想买入。这些空头考虑开始出货,如果银行破产之前,他们不兑现利润,他们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最终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27.欺诈和短视近利导致危机,世界动荡。最终50000亿美金保险、退休、养老金、房产价值、存款等化为乌有,800万人失业,600万人无家可归。财富不会消失,没有输家就没有赢家,到底谁赚了这些钱?
看完之后,看了江南愤青关于次贷危机所写的十篇文章,大家可以网上搜索去读,名称是《江南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贷危机》,以下是其最后写的结论:
启示一、了解为什么比知道怎么了更有价值,怎么了更多是一个阐述过程,当然弄明白一个事物的过程客观反映有他的价值,但是我还是觉得了解为什么会更有价值,怎么了的事情,很少会重复发生,历史从来都是不一样的。以前用刀杀人,现在用枪杀人,未来可能意念杀人,所以怎么了,只能还原当时的情况,例如本文里提到的合成CDO,这个架构非常的复杂,你把他阐述明白了,估计这辈子也可能不会再有第二次出现的机会,未来不再有这样的东西了,即使有,也不会发生一样的悲剧。所以,你弄明白怎么了,其实回到最后,最多就是学到了一种知识,而这个知识,你这辈子可能都用不着,所以知识是无用的。 但是学习本身是有价值的,学习是什么呢?学习是知道怎么了之后,能明白为什么会怎么了,这个就是学习了。这个世界上你要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比成为一个知道很多知识的人更有价值,你可以记住明朝的太监是谁,你可以知道美国第一个总统是谁,都只代表你知道更多的东西,但是毫无用处,你要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太监这么牛逼,为什么第一个总统会是他,这个就是需要学习了。从学习的角度看历史,你会发现,历史从来都不曾变过,几千年的历史,其实讲的故事不一样,表现的特征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本质从未发生过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人性从来未曾改变。
所以,我第一个启发就是想告诉每个人时刻知道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市场狂热的时候,要保持本心,耐住寂寞,坚持独立思考,人性永远未曾变过贪婪和恐惧,都是主导我们投资过程中的两个敌人,所以,多看看别人,多看看自己,多看看过去,多想想未来,都是让你能在这个市场里活下去最重要的因素吧,做一个独立思考爱学习的人,哪怕你一分钱都没有,我也相信你迟早会变得富足而快乐,如果不坚持学习和思考,仅仅只是人云亦云,那么哪怕再有钱,也将失去,千万记得,没有人能为你的投资做决定,除了你自己。相信别人的人,本质都是喜欢追求不劳而获的人,这种人,被收割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个启发,注重资产负债表,比简单的看利润表要重要。JP摩根大概用十亿多美元就把这家拥有85年历史、在美国排名第五的投资银行收到麾下,光贝尔斯登那幢总部大楼据说就值12亿美元。他们之所以能够拣到这样一个便宜除了美国政府部门拔刀相助之外,更主要还是因为摩根大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强,在前年开始的次债危机中没有伤筋动骨。我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次,摩根大通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那么反过来看贝尔斯登之所以在48小时内迅速崩盘,并不是因为它真的需要崩盘,而仅仅是因为人们怀疑它可能要崩盘。这正是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有本书叫谣言害死熊,里面提到基于对贝尔斯登的不信任,在两天时间里,贝尔斯登的客户和交易对家因为对它的履约能力产生怀疑而一股脑提走了170亿美元的现金,导致它几乎是按照字面含义在“一夜之间”径直滑到了破产的边缘。这完全就是一部关于现代金融体系的教科书,它无比生动地阐释了1个道理:支撑现代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实物资产,而是人们对于这个体系本身的信心以及这个体系中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心目中的信用。一旦信心动摇,一旦信用不再,再高的大厦也会在顷刻之间轰然坍塌,速度甚至比911中的世贸中心还要快。
贝尔斯登的市值最光鲜的时候为200亿美元,在和中信谈判参股之际为135亿美元,上周初跌倒了80亿美元,上星期五收盘之际降至34亿美元,然后仅仅过了1个周末等到星期七摩根大通报出收购价之际已然只剩下血淋淋的2.4亿美元。谁说资本市场靠谱贝尔斯登跟谁急,只是急也白急。问题的实质是:金融机构为了博取高额利润近年来过度地通过金融杂技为本来不应得到贷款的人提供贷款,由此而产生的风险通过层层包装被隐藏起来,没有人能够真正看懂包装纸下面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忽然有人意识到包装纸下面可能是一堆没有价值的垃圾、甚至是1个一触即发的地雷区,并且很快地把这种担心在市场中传播出去。你当然可以说是上星期三开始的市场传闻谋杀了贝尔斯登,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去年以前的贝尔斯登谋杀了今年的自己。我们或许可以得出1个结论,那就是金融机构的价值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只看它的税后利润,也不能只看它的账面价值,同时还要看它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风险系数,无论同这些资产对应的账面价值是多少。
今年,其实全面的资本市场危机,又有了再度爆发的倾向,而银行业陷入危机在中国已经很明显了,而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指责银行业的暴利,都觉得金融业太他妈的好赚钱了,无数人前赴后继跑进了金融,但是这两年的结果来看,参合金融的很少有太好的下场,而且会越来越难有好下场,前后反差之大,让人感慨,所有做互联网金融的人都期望通过分享银行业的暴利来成就自己,实现逆袭,到了今天发现其实这个就是个坑,银行业不是暴利机构,从长期来看,银行业一点也不暴利,相反,甚至很悲催,这个是风险极度不稳定的行业,所有的好和不好,都只是静态的,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动态的看问题。而不是自己跟自己意淫,有一次在香港演讲,我前面一家支付公司的老总说中国银行业的垄断造成了银行业的暴利,我说扯淡呢,十几年前银行业普遍亏损,难道当时不是垄断么?现在银行业利润不断下滑,难道现在不是垄断么?
从银行业角度来看,其实利润都只是某一年的反应,真正要关心的其实是你的资产负债表,有很多归属你的资产,到最后可能都会面临敞口风险,简单的关心当下的利润,最终只是会让你在长远的时候丧失未来,次贷危机倒下的很多机构,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经营层过于短视,追求短期绩效,拼命的把某一块最具备盈利能力的业务做到了极致,却忽视了长期来看存在的潜在的风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绩效是一年发放一次的,而风险来临的时候,他们已经不需要关心这个绩效了,都到手的东西,何必在关心呢?这种短期和长期的矛盾,在金融公司里普遍存在,风险是未来的,潜在的,不确定的,而业务则是当前的,可见的,确定的,如何平衡?需要你读懂你的资产负债表来权衡当下和未来。其实这个又何尝是银行业呢?每个个人也要平衡好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你很有钱是看上去很有钱,还是真的很有钱,其实是两个概念。放肆吧 www.fun48.com
第三点启示是,对于系统内的重要性机构一定必须重点监管,AIG的危机,并不在于AIG能不能倒的问题,而是现实的情况不允许AIG倒下,他在系统内太重要了,对于这样的机构,从事高风险的业务,如何重点监管,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风险偏好,使得整个社会承受极大的代价,本身就是有很大问题的,次贷危机之后的各种反思不绝于耳,其中很大一条就是金融体系里,纯粹的一致性的监管本身也不合适,因为重要性不一样。
另外,我倒是在美国次贷危机里看到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美联储用了将近2000亿美元拯救了这么一家机构,其中帮助其兑付了大概700亿美金的CDS,这里包括了大量的投机分子,这些钱都属于纳税人的钱,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里,尊重每个既定的规则和逻辑,哪怕在被重组的时候,政府国有化的过程中,还按照既定的规则发放了大量的绩效和奖金,也支付了做空的投机者的违约赔偿,这种尊重市场规则的精神,是一个成熟而自信的国家所应该具备的,与此类比的是希腊违约的争议,使得大量购买希腊CDS的投资人怨声载道,最终市场如果不尊重规则,那么最终将没有人跟你玩,市场永远无法快速恢复,可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尽量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则,但是在规则一旦设定之后,按照既定的游戏去玩,将是一个是否成熟的游戏参与者的主要标准,一个不懂得遵守规则的玩家是很难让人跟他放心的玩耍的。
第四点,中国有没有类似危机的可能?我很早前有一篇文章提过一个观点,目前世界基本上两类金融模式,一种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化模式。它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安排,利用中介机构的规模优势和期限错配,让风险在经济运行的长周期中被化解。这种制度安排其实是银行能活下来的根本原因。总体而言,当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个人能力在银行体系内不再起主导作用,会不断分化和瓦解。也只有如此,银行才能稳定地发展到一定规模,凡是依赖个人能力的商业模式都是无法持续扩张的。
另一种就是证券化模式。证券化的本质是让核心风险在市场中寻求自我定价和平衡,最终让风险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转移。证券化不是承担风险,而是让风险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配置。采用证券化模式的机构最终比拼的是风险定价能力,而并非承担风险的能力。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国是典型的信贷化主导的国家,信贷规模全球第一。这种间接融资占主导性地位的优点,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具备极强的控制力,而且在有效计算信贷总量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缺点是因为无法通过证券化来分解和分摊风险,有可能会被倒逼产生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总体归纳,信贷化模式是总量可测下的风险不确定性。 证券化的优点,是让风险在自我承担和自我定价中不断分解和暴露。但由于证券化是个风险流动的过程,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风险在市场中出现总量不可测量的情况。如果市场堆积了太多的风险,而又无法进行测定,一方面会加剧投机成分,一方面则会形成比信贷化模式更可怕的风险。因为每个主体都可能承担了超越自我承受能力的风险,最终形成的风险会更高。 美国其实就是典型证券化的市场,他这种链式传导的机制,把一个病毒带到了全球所有的开放市场,他的本质其实是基础资产出问题带来的链式传播的过程,美国通过风险不断的转移和对冲,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捆绑到一条线上去,源头出现问题,整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息息相关,中国其实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中国显然会有传导,但是并没有把所有的风险困在一条链上的可能,虽然这两年具备了一些基本链式传导的情况,但是已然不具备出现证券化的特征。前几天财新有一篇文章说是大资管硬着陆,提到目前将近有90万亿元资管市场。
截至2015年底,银行理财规模已经逾23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逾16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规模逾11万亿元,保险自己发行的资管产品规模为1万多亿元。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38.2万亿元,其中券商及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规模分别都在12万亿元左右。
怎么看这个问题,还是回到我在前面说的,其实判断一个风险是否会传播的核心就是A出事跟B出事是否有关联,关联度有多高的问题,在中国每个资产管理产品之间的关联度是很低的,你死了不代表我也死了,甚至也不代表你死了我就会赚的更多的情况。美国大部分都是捆绑的,你死了,我也跟着死,个别之间存在博弈,你死了,我就赚你的,无论怎么算,都是关联性非常高的,但是,但是中国谈不上任何的关联性,各个资管机构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找饭吃,结果会是怎样呢?结果无非几种,都挺好的,或者都挺不好的,或者有的挺好,有的挺不好。
无非这三种,这三种的结果其实都不会是让中国出现金融危机,因为他的链式传导机制很单一,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最多三层传导,第一发行机构,第二层销售机构,第三层投资人,撑死了三层,这三层的情况来看,那层死了,都不会出大问题。最多的情况是什么呢?倒闭几家银行?引爆几个地雷?前面说过了,你倒闭一个银行跟我倒没有必然关系,你倒你的,我做我的,大家不关联,这种重要机构之间不会链式传导的体系,很难形成系统性风险,撑死了的局面就是很难看,东出一个事件,西出一个事件,只会节点性爆发,可能关键的问题只是在于,多少节点会出问题?一个两个,还是十个二十个,一百个两百个,不得而知,每个点出现一次问题,波及的就是几百上千人,最终可以相对乐观的看,从国家角度看,未来几年区域性的高发性的金融小危机将是不断出现的结果,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但是大危机我并不认为会存在。
第五点启发,去杠杆一定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美国次贷危机的拯救,美联储虽然被诟病很多,但是至少美联储做对了一件事情,不是疾风暴雨,快刀斩乱麻的处理,在把关键公司给稳住之后,他给了市场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去适应,政府的参与有强势,有协商,有探讨,有讨价还价,不是一纸命令,强制要求。毕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病一定是缓慢的,不能指望一招鲜,三天见效,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修复需要时间去修复信心,不是一个政策下来,明天市场就好了,那压根就是扯淡的事情,即使好了,也是假好,强撑着,随时会在出事。
其实,我们过去几十年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出现大型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且政府也有足够的资源掌控力,这种情况下,要有绝对的信心和底气,让市场释放风险,修复信心,不要急于一时,尤其是当前实体经济受全球影响所带来的金融局部性危机的出现,更别指望堵着,让他释放,自发的去杠杆,总比强制命令式的去杠杆要好很多,引导和协商,探讨和妥协都比命令要好,浙江的金融目前面临双链困境,所谓担保链和资金链压力都很大,要一下突围解决,牺牲的代价一定很大,不如徐徐图之。
第六点启发,从个人角度来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记得三个重要的结论,第一个就是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越是共识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就越可能发生,远离这种不可能。第二个就是千万千万千万不要碰风险无限收益有限的事情。所谓CDS,所谓合成CDO的本质都是收入非常有限,但是风险却是无限的产品。谁做谁傻逼的事情,这个世界其实风险错配是普遍的,很多人说的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世界上最普遍的其实是高风险低收益,其次是低风险高收益,最后才是匹配风险收益。第一种最典型是借钱,你借出去钱,你所获得的收入最多是利息收入,当年借给马云五十万块钱的人,最多收益也就只是五万的利息而已,马云发大财了跟他屁关系都没有,但是如果马云跑路了,他损失的就是五十万,天下所有的借贷很大程度上都属于风险收益不匹配的事情。好了跟你没毛关系,不好了你本金受损。第二种低风险高收益的事情,其实是什么呢,是投资,你投资最大的损失是你的本金,但是你的收益可能就是本金的许多倍,风险是恒定的收益却可能是本金的无数倍。一定要分享未来的成长的商业模式才是值得参与的商业模式。第三种匹配风险收益其实很难确定,因为风险是无法量化的,能量化的只有收益,所以回到最后往往也是要么第一种要么第二种。
第三个要记住的结论是看不懂的东西,不要碰,金融里面如果不能简单的告诉你一件事情的本质,那么就不要碰。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点,越是我都讲不清楚的东西,就越是带来的风险极大,我最难写的就是CDS和合成CDO,这两个东西,为了写好他,我差不多打了十几个电话,看了大概三本专业书籍,才整理出那么点文字,连我这么智商卓越表达能力极好的人都无法表述清楚的东西,那么隐含的风险会是多大呢?所谓复杂,本质就是用来使自己把握更多主动权,让对方陷入被动的一种方式,面对复杂的你几天都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说NO,压根不用听其他的东西了。复杂的本质是为了让信息更加的不对称,然后让你更容易被欺骗的方式,为什么很多教授讲的话很多人都听不懂,说白了他就要通过把简单的事情给复杂化了,然后才能维持他在你们心目中牛逼的形象,可以继续骗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