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做但不想做,拖延
当我们要完成一件有点挑战、枯燥、困难的任务时,有时会选择拖延。尤其是截止日期离自己比较远时。
拖延时,我们会纠结做不做这件事。这是个很艰难的决定。但“做”与“不做”这两个选择的跨度太大了,就好像是一下子从静止状态变成冲刺状态。当我们从不做到做的过渡时,由于忍受不了变化的过程,可能还没达到全速冲刺状态时就放弃了。
这让我想起高中学习化学,电子跃迁需要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同样的,我们从不做到做需要的能量太多,能不能减少这样的能量差呢?
2️⃣ 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
分解为小任务后,每个任务需要的能量低,自己做起来不觉得很耗费精力,也就容易完成任务了。
然而,这个方法很难实现,不过可以练习。但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拖延的任务往往是比较陌生或困难的,这种任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难以分解为小任务。
“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这个方法,比较适合自己熟悉的任务,因为熟悉,所以知道怎么分解。
那怎么办呢?
硬拆分。是的,我暂时没有想到适合大部分任务的,能够合理拆分的方法。那就硬拆分,任务量÷完成天数=每日工作量。比如要在2天内和10个人沟通,那就每天沟通5个人;比如要在3天内写完10000字的文章,那每天写3000-4000字。
不过有的还是不好拆分。比如写文章,可能涉及到收集资料、涉及数据处理、涉及文章修改,很难每天都写3000-4000字。怎么办呢?没办法,要么问别人怎么拆,要么上网搜一下。
现在没办法,并不代表下一次没办法。做过一遍之后,要找休息点或成就点。用休息点或成就点划分、
3️⃣ 我要看到进展!
什么是休息点、成就点呢?比如完成任务过程中,完成一个步骤后脑袋里就不用再想这个步骤了,可以休息了,这就是休息点或成就点。
这能够让自己看到进展,从而放心去休息。这样拆分任务,自己在完成时很舒服。
能够触动我们的不仅仅是任务的完成,而是那些成就的累积——每一个休息点和成就点都是对自我的肯定,是我们在面对下一个挑战时的强大后盾。这些分解出来的小块在告诉我们:每一小步的进展,都是向最终目标迈进的一大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