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宅在家里看了几篇文章,与大家做一些分享。
我们渴望亲密关系,也享受亲密关系,并且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地付出我们的爱,我们也会开心的享受这种付出。比如放假在家的时候,想了各种各样的菜谱,一天天的折腾,为了让孩子“见证妈妈有一双神奇的手”,这都是付出。我们付出的心甘情愿,因为在孩子的笑容里,我们能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但,爱是无限制的付出吗?付出是否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怎么判断付出的尺度在哪里?
1、了解你想要的爱是什么,就会知道爱的边界在哪里
中国式家庭教育这个词,总是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倾其所有给到孩子最好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因为无私,对付出毫无回报的期望吗?
我们是否期望孩子们实现我们没有实现的梦想?我们是否期望自己的孩子盖过张三或者李四的小孩?这些都是我们要的回报,只是我们对回报的期待可能不高,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不会去考虑回报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他们没给到我们想要的回报,我们可能会生气,可能会告诉他,妈妈很辛苦把你养大,你怎么一点不争气。
任何一个健康的人,付出都是希望得到回报的。只是在开始的时候,尤其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往往没想清楚,我要的回报是什么,因为我们觉得爱是无私的。但是科学计算好你想要的爱吗什么,你就会知道自己“爱”的边界在哪里。那怎么计算你想要的爱是什么?你可以给自己做个笔记,比如这个阶段的我,想要一个支持我事业的丈夫,想要想要一个可以多点时间照顾宝宝的父亲,等等。我们可以复盘自己每个阶段的需求,当我们写出来以后,就会看到,是不是要求发生过变化,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生这些变化。我们在对比其他人的,他们所拥有的爱是不是你已经有的。那一些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又特别想在成人后弥补自己?哪些爱,是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关系网络去综合得到的?
2、在亲密关系中,她为什么成了那个无原则付出的人
“付出”是一种链接,我们通过彼此付出享受亲密。可是,有人过度害怕失去亲密,所以会习惯性通过她认为无止境的付出,或者对方的预设和期望去打造自己,来佐证关系的亲密。
有没有发现,付出越多的人,指责也会越多?一种是他人看不见的对内指责,讨好型人格就是这样形成的。别人拒绝你时,可能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如果付出得到的是亲密关系中对方的不认可,就会更加自责,甚至怀疑自己一无是处。
另一种是他人看得见的对外指责。例如,丹丹的母亲腰腿本就不好,依然要起大早去菜场买菜,因为早市的菜又便宜又新鲜。母亲同时要求父亲陪同,因为菜太重,拎不动,父亲不想去,最后还是去了。忙到中午,母亲又开始拖着疲惫的身体洗完菜,在冰箱排列整齐,然后又切菜做饭。丹丹说,那么累了,就不要先去放冰箱了,可以喊我们洗,母亲就说,你看你能洗干净吗,喊你爸你爸永远不动,早上喊他去早市喊个千百遍的,谁家不是两口子一起去早市啊?反正我就这劳碌命。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熟悉?但是这份带着指责的爱,是带着埋怨的,被给予爱的人,享受到的可能不是那份爱,而是抱怨。时间长了,这个付出就越来越理所当然,抱怨夜越来越多。付出的那个人就越来越委屈,越来越指责,形成了家庭内耗。
所以,如果我们付出,要及时学会放下队内指责和对外指责,要付出他人想要的,并且不要因为指责,而把我们得付出降级了。我们要学会适当的“不付出”“不期待”,这个不付出不是说我就是不做饭,看你们吃什么这种带着抱怨的,而是不要过度努力的要求自己做到100分。
学会爱与被爱是每个人正当而合理的需要,我要知道我们想要的爱是什么,边界在哪里,如果我们付出多,或者亲人因为付出多而抱怨,我们要学会看到抱怨背后的指责,是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学会,辨认爱,回应爱,抓住爱,享受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