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阳了,我却坚决地告诉他,你必须自己做饭。
孩子很委曲地说:“我现在生病,本来就很难受了,你还要我做这些事”。
说完堵气地回屋睡觉了。
父母听说了这个消息,也打来电话劝我,孩子还小,要煅炼也不要操之过急。
我告诉他们,如果过不了心态这一关,那么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父母亲听了我的话,虽然还是不理解,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交待了几句也无奈挂断了电话。
孩子开始满怀希望地运用他的“人脉资源”,找了他的爷爷奶奶,还有姑妈、大伯来轮番劝说。
他认为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车轮战”,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后来看着一轮又轮的劝说无果后,他也开始慌了,希望我能“网开一面”。
最后他还跟我进行了谈判,提出可以用“做作业”的方式来抵消。
但我知道,错过这一次,又少了一次敲打他的机会。
网图侵删现在的孩子,早早就学会了适应父母和老师,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
有的是“学习娃”,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端坐在课桌前面,让人无法去要求他做什么;
有的是“听话娃”,他并不反抗家长的指挥,甚至是忠实地执行家长的每一个指令;
有的是“两面娃”,在家长面前表现得乖巧可人,在同学面前却又换上了另一副面孔。
这些孩子都是足够机灵的,但他们的“聪明劲”全都用来对付老师和家长。
老师在现行的“一对多”教学模式下,只是看破不说破,只要在眼前说得过去便不愿深究,这让孩子们觉得他们的“伪装术”是极其成功的。
家长们,在一天高负荷的工作过后,只不过想安安静静休息一下,也懒得去过多孩子的学习。
心理学家李玫谨教授说过:“当孩子的一个行为被家长给予了积极反馈后,孩子就会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他会认为这个行为模式是有效的,并不断固化这一行为。
因此,很多孩子就认为只要表现为“学习娃”、“听话娃”、“两面娃”,便能够得到老师或家长的支持,能够获得经济支持或是精神鼓励。
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上了“伪努力”的道路。
有的家长每天看着稳坐课桌的孩子似乎一直在努力,但只要到了考试就差强人意,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智商不如别的孩子。
其实问题主要就出在“伪努力”身上,这种做法不仅欺骗了家长,还会给孩子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我都这么努力了,成绩还是上不去,看来我真的不行”。
其实影响孩子的,就是家长的这种“过度反馈”。只要打破孩子的心理惯性,就能提高孩子的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