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啥区别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啥区别

作者: 难以名状_凉凉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22:13 被阅读0次

读书的人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导演王潮歌,就有篇著名的演讲,名字叫《听说,绝大部分人死于36岁》。

演讲说:

“12年一个轮回,到36岁,家庭、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有人在36岁的时候会倦怠,每天做同样的事、吃同样的饭、走同样的路。36岁,截然分成两种人:一种是重复着36岁;另一种就是开始寻找新的人生”。

一个人读书越多,自身能力就会越强,专业底蕴就会深厚,就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通过读书获得了更大的后劲,他们的人生,自然就会开挂。

这在20几岁时,可能并不明显,但在更拼“内功”的30多岁,就会暴露无遗。

所以,有些人,35岁就已经“死”了;有些人,35岁才刚刚出发。

经常不看书和经常看书的人的区别是:一个是一直行色匆匆低头赶路的人,一个是一边赶路一边偶尔抬起头看看星空的人。第一类人是多数人,第二类人是少数人。

一个读书的人,可能会有以下几个特质:

保持好奇心,有思有疑有智慧的人

法国作家法朗士说过: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相信,生活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下去”,紧接着就是“躲避如同猛禽般盘旋在我们上空、准备在生活缺少需求时侵袭的乏味情绪。”

感到满足就是感到乏味,而好奇心则是解决方案。

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的看法则更进一步。

“比起社会或自然需求,也许人类感到乏味的能力才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根本。”

能而让人们永远好奇心的,除了感觉到乏味的“能力”,还有读书。

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传承智慧的载体。

当我们对某一种智慧有思、有疑时,我们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读书。

宋儒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宋儒程颐说:学原于思

所以习惯读书的人,一定是要求自己时长进益、总有好奇心、勤于思考和有智慧的人。

有破局和战胜自己、不断进化自己的能力

读书是一种优秀的习惯。

不管各行各业的人,或者得家庭和事业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的人,都有可能被生活磨得消失了棱角,随波逐流,失去梦想和初心。变成庸碌的人,甚至对生活麻木和憎怨的人。

可是如果有读书这样优秀的习惯,人在前进的轨道上,就不会停滞、凝固和后退。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啥区别

热爱生活,可以自己寻找生活的乐趣或人生的意义

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

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会问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他已经在读书里找到了乐趣。

它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陪伴”以及“丰富”。

手边有书,就永远不孤独、不乏味。

书里有比眼睛里更生动的世界。

吕秀才也曾经说过读书的境界:

“起初我读书是为了功名,后来读着读着心里就没底了,那么多书,冲动,冲动到后来吧,突然就反应过来了,怎么说呢,就拿交朋友来说用的是心,他不是用学问,咱们读书不是为了去炫耀,而是为了更好的沟通。”

读书的人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导演王潮歌,就有篇著名的演讲,名字叫《听说,绝大部分人死于36岁》。

演讲说:

“12年一个轮回,到36岁,家庭、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有人在36岁的时候会倦怠,每天做同样的事、吃同样的饭、走同样的路。36岁,截然分成两种人:一种是重复着36岁;另一种就是开始寻找新的人生”。

一个人读书越多,自身能力就会越强,专业底蕴就会深厚,就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通过读书获得了更大的后劲,他们的人生,自然就会开挂。

这在20几岁时,可能并不明显,但在更拼“内功”的30多岁,就会暴露无遗。

所以,有些人,35岁就已经“死”了;有些人,35岁才刚刚出发。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啥区别

因为只有不停学习,不停折腾,谈吐才会自信,举手投才会大方得体。

因为只有折腾,才能看到深层次的内心,你终究会知道,一切努力,最终不过是为了取悦自己。

因为只有折腾,只有不停学习,才能把自己的素养与见识打赏给下一代啊。

这样就算你再普通,再铅华洗尽,你的下一代从出生时开始,他的血液就与众不同,眼界就与众不同。

读书的人有这么多的特质,那么不读书的人呢?

一个人因为什么不读书呢?

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因为忙。

说文解字里告诉我们,心亡则忙。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啥区别

因为忙于挣钱或者照顾孩子、或者没有时间而放弃读书的人。

不知不觉得,也放弃了自己更好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啥区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kq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