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考后的第一篇读书感-快哉

高考后的第一篇读书感-快哉

作者: 灵光的羚羊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00:06 被阅读0次

    小时候,舅舅来家里玩总会问,“最近去新华书店(看书)没?”我十有八九忸怩的回答,“没有。”小学时爱电视胜过看书。

    高中时,因为选择文科,高考有语文附加试题要求读名著,语文课讲试卷我就喜欢偷偷摸摸看《红楼梦》。爱看书胜过听语文课。

    细细数来,高考后没有硬性规定竟然很久没有写过一篇读后感了。

    进入社会数年,每每被各种工作生活的点滴困恼,聊天对一些话题词穷,拓展不开话题时,就会懊恼没有看书的习惯。

    今天我就要写一篇读后感,2019年第二本书《习惯的力量》作者是查尔斯 都希格,在钟书阁闲逛时偶然引入眼帘,想到最近焦虑的情绪下,长期沉溺手机不能自拔,被书名吸引“习惯是不是真的有力量,要不然我怎么能如此控制不住我自己呢!”

    这本书对习惯的讲解分为三个部分,个体习惯,成功组织结构的习惯,以及社会习惯。我个人更关注习惯对自己的影响。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习惯的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找可以省力的方式,习惯可以让大脑得到更多休息。就像我早上眼睛还没完全睁开,手已经下意识的去找手机,看几点了,再打开支付宝收能量,睡眼朦胧下的动作哪里需要动脑子,大脑还没苏醒肢体已经在行动。书里提到一个大脑回路,图一所示

    图一

    甚至刷牙,吃过早饭,处理好一件事的空隙会让我有点不安,希望空气中有点声音,空气忽然安静就是一种暗示,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比如打开手机APP有点声音,或者刷微博让眼睛或者耳朵不要闲着。打开播放器或者微博就是身体的一种惯常行为,让我的情感有所依靠,最终我会因此开心,看到更多的热点让自己的大脑充满惊奇,想继续刷下去的渴求。想看又不能看,就更强烈打开手机APP,并且很有可能刷更久,当强烈的欲望充斥情绪的时候,就惯常行为就变成自动化了。我终于在这本书的指导下看清了自己沉溺手机前的所求,实现后的满足,时间流逝后的懊恼这一系列过程。

    查尔斯标示习惯很强大,习惯也很脆弱,这些都在意识之外出现,不用刻意改变。冬天有一段时间天天吃路边的串串做宵夜,后来发展成晚饭可以不吃,串串一定要去撸。我压抑自己的欲望做到某天晚上不吃,往往到第二天晚上,我一定会奖励自己吃更多。结果可想而知,胖,越来越胖。控制不住的习惯在突然有一天晚上发现,串串的摊子没有了,我很失望,第二天再去看依旧没有,我就这样接受了事实,晚上再也不撸串了。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特别神奇,回想很多习惯,深入了解了情绪的变化。习惯在未经意识的情况下出现,又可以通过调整习惯的各部分来重塑。

    那如何创造新的习惯呢?书中提到一个现象,我特别有感触:有调查显示有人风雨无阻的喜欢跑步,有人听到跑步俩字就直摆手say "No!!"更不要说变成习惯了。把跑步变成习惯的人通常两个心理:

    1.感觉好  越来越期盼渴求运动时产生的内啡肽和其他化学物质;

    2.成就感  追踪运动表现中渴求一种经常出现的胜利感。

    与我而言,有两年特别喜欢跑步,沿着河边跑到大学校园,拐道去一个大的公园,那段时间我就是有这种成就感,每天跑7、8公里,周末跑15公里,这种跑完的感觉实在太棒了。实现了一次全马,四次半马顺利跑完的记录,这个习惯的终止是膝盖积液,一跑就疼最后放弃了。

    作者就提到仅仅是暗示、奖赏本身并不足以让新习惯长期持续,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预期奖赏,渴求内啡肽的分泌或者成就感,才会每天早上自觉系好跑鞋鞋带。对此我真是双手双脚赞同,喜欢夜跑的我,当年能晚上11点多跑步回来,满满的成就感洗刷了压力烦躁。

    所以这本书,我前后分了四次去书店读完,每次去的时候会有更多开悟的兴奋感,期待满满,要不然我也实在做不到如此坚持,这就是大脑开始预期奖赏了吧。哈哈,是不是好奇为什么不买回去,慢慢看?我今年看完的两本书都是在书店,家里买了好几本书,实在坚持不了,只好选择一杯汽水或者咖啡,一段爵士乐环绕,一本书。当然接下来的读书感将会是我买回来的,在家读的书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后的第一篇读书感-快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ks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