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正躺在床上看书,女朋友发来了一条消息,是一个涂满黑色的小人的表情。我看了看时间才八点多,之前说好了每天九点半开始聊天的。过了一会又收到一条非常消极的消息“我可能是你可有可无的存在”。再看之前的表情,已经被撤回了。
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有一种无法压抑的烦躁感,仿佛从空无一人的草原突然走进闹市的感觉,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到底是怎么了,我也没有不理她啊,怎么就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我问怎么了?她回答每次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不在。她应该特别低落,果不其然,打开视频发下她已经哭了。
问了之后才知道她在头疼,而且看了下朋友圈,在半小时之前已经发了朋友圈说头疼欲裂。而卧根本就不知道,因为我在看书,也没有看朋友圈。突然发了这么一条消息,感觉莫名其妙。
本来就是异地,见一面也需要挺长的时间。我和她说,如果你直接发我头疼很难受,我不会不理你的。不说原因,完全凭自己的猜想的结果把自己搞的低落了,已一种被拒绝的姿态发一条特别委屈的话,只会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不说,我怎么会懂!
自己有时候也会做这种奇怪的事情。自己单独的做完了一件事,想让其他人看到或者了解到原来这件事是你做的啊!但是奇怪的是,我不会自己去说,希望其他人去打听到这件事是我做的。但是想想看,本来这件事就是自己单独完成的,自己不说,谁又会去专门的打听是谁完成的呢?
包括和父母的沟通也是一样,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有目标的,并且在为此付出时间和汗水。却希望他们自己去发现,明白自己的理想和计划。但父母和自己不光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的环境不同,三观也不尽相同,也就是有代沟。他们不明白你做的事情是什么,你看会电脑或看会书就是努力了。
上周回家,我在自己的窝里看《明朝那些事儿》。自从认识到读书写字也可以改变生活,并且确实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缓解了压力,就开始朝这方面去努力。而母亲听到了我说去看书了,却只是对我说“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很奇怪吧,且不论这是不是我的乐趣,但至少读书是件好事。但是在她的眼里却成为了一件不知轻重的事情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呢?他们不知道读书写字是我的目标,同时也不知道如果可以写一篇好的文章投稿可以得到稿费。甚至我在和她说贩卖私人电话信息是犯法的,她都会感到吃惊。就如同自由飞翔的鸟不理解鱼在水里的自由自在一样,他们也同样不会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和她解释过后,甚至是每人扮演一个角色来解释这个问题之后,他们才明白原来贩卖私人电话信息是犯法的事。同样,也只有解释我为什么要读书,他们也才会理解我的行为。
如若不去理解,他们同样也会感到自己的行为是莫名其妙的。而这种不理解,也往往会成为吵架的导火索。
我不说,他们不懂!
为什么说伴君如伴虎?因为皇帝所说的话大臣们要揣测圣意。今天看《明朝那些事儿》读到了朱元璋和刘基的对话这一段。朱元璋问刘基“你觉得谁做丞相比较合适”,刘基反应过来后回答“这还要您做主”。
为什么这么回答,而不是毛遂自荐的推荐自己呢?因为皇帝问的问题的内涵意义,如果你能决定谁可以做丞相,那岂不是抢夺了我的权利。
当然在对话的后面刘基放松了警惕,最终提出了自己最适合做丞相。结果就是朱元璋对刘基失去了信任,最终贬去了刘基的职务,使其告老还乡。
在职场中同样也会遇到这种相似的事情。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领导安排下属接待即将到来的客户,两个人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一个人和客户联系之后,只是简单的询问了接机的时间后就汇报了领导,另外一个人详细的询问了接机的时间,接机当天的天气情况,并将住宿等方面的事宜都安排妥当,最终和领导汇报。
我们可以说那个人情商高,会办事。但是反过来想领导交待的事情又不是很详尽和清晰。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推测领导所交待的事件中所附带的其他事件。
领导不说,我们不懂。但是毕竟如今不会因为不懂而被砍头。我们不懂,但是我们却可以去询问,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当一切都了解清楚后在行动,会不会做的更好?
我不懂,但我要说!
沟通才是最解决的办法,就像《明朝那些事儿》里说到“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是解决事情的根本方法”。遇到不懂的,莫名其妙的事情,先静下心来,沟通一下,往往事情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