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爱心助学会的群里就发来了喜报,19个孩子,成绩都不错。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们的生活环境确实很重要,也并不一定非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现在可能富人家的孩子也会早当家,甚至比穷人家的更早。
富人家的孩子,可能由于家长思想观念的前卫,从很小很小就开始锻炼孩子“早当家”的能力,看过很多段子,父亲陪孩子一起体验生活或者母亲陪孩子去做很辛苦的事,比如搬砖、捡破烂……
而穷人家的孩子则是因为环境。环境不允许她过度享受生活:或者家庭条件苦,父母都只能打工却挣不了几个钱,或者家里有病人,不光要吃生活的苦,还要吃心里的苦,还要照顾爸爸或者妈妈等等,还有的,可能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只有爷爷奶奶,都需要自己去照顾……
幸福的家庭大多都一个样子,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所幸,这些孩子都足够努力,他们给自己的未来,创造了选择的机会。
学习,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实践证明,学习,可能是唯一的捷径。
高考成绩越来越明显地证明寒门难出贵子,难的不是补课不补课,我觉得,难在父母的教育。
补课,补的是一时,不是一世,没有好的心态和能力,也终将一般。
而那些成绩很优秀的孩子,可能很少补课,而且大多兴趣广泛,即使高三,也一样会看电影、打篮球……因为基础扎实,底子厚。
现在,二年级,然而,越来越发现,0-3岁,3-6岁,7-9岁,真的如专家所说的那样,都很重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差距,真的从学龄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而且很明显,而学龄前,大多是父母的责任。如果学龄前父母负责得多,那么,孩子的习惯和性格会好一些,如果多数时间由老人陪伴,那么,习惯和性格都会稍差一些。因为自理能力老人不舍得练,都是包办,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很多妈妈也会包办,所以,孩子没机会学。
但是,并不是学龄前定型就不可更改了,只是,学龄前如果习惯更好,那么上学了,家长也能更轻松一些,但是,如果学龄前并没有,那么7-9还可以继续努力。只不过,真的会累一些。
我不会什么大道理,也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是,我读到好的教育理论,或者看到什么优秀的教育方法总愿意分享给家长和朋友,很多人都会尝试着去练习。目前来看,努力实践着的自己和孩子都有所变化。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长,就算现在平均寿命80年,也不过转眼而逝,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活在当下,正确认识自己,享受生活,享受阳光,如果能留下一点什么有意义的东西更好,如果不能,至少问心无愧。
周末参加“精神家园”的读书会,大家讨论得都很深刻。扬帆老师的心理学角度,素素的哲学角度,以及另外几位优秀的哥哥姐姐们的运动、兴趣、爱好……都让我莫名地激动与兴奋。
生活里除了工作、家庭、孩子、书、朋友和颓废的时光,很少再有其他的节目,总是希望事事做好,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结果却并不一定如意。反而因为在意结果而苦了自己。所以,与其注重结果,不如关注过程,过程中努力了,结果就算不如意,至少,我们付出过,足矣。
读书,丰富的我的生活和经历,哪怕依然不多,但是,至少,走在前进的路上。
作为孩子,我改变了我的家庭,改变了自己;作为妈妈,我在学习,也带着孩子学习,所以我相信,她可能会比我更好;作为老师,我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问心无愧;作为朋友,偶尔聚聚,没事打个电话,需要的时候我在,我有需要的时候她们也在,欢乐;作为爱人,彼此理解,互相帮助,满足;作为个体,想读书学习就读书学习,累了,也可以刷刷剧、烦了,也可以找人诉诉苦、倦了,也可以不管不顾呼呼睡、气了,也能三五成群吐苦水……
我能品茶,也能喝咖啡奶茶;我能静心聆听钟声和花开,也能融进喧嚣和嘈杂;我能享受春夏秋冬的阳光雨露,也能享受厨房的柴米油盐;我能享受看书的安逸,也能体验爬山的乐趣……人都有多面性,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人,善待孩子,善待家人,善待家长,善待学生,善待生活,最后被善待的,应该还是自己。
我们首先要善待自己,所以才去善待一切,最后发现,善待一切,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