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去某基金会拜访一位老朋友,聊他们的公益项目传播。
项目的服务人群是残疾儿童及家庭,具体来说,就是为那些智力障碍、脑瘫或自闭症儿童提供医疗补助和家长的就业支持。
据朋友介绍,这个项目每年的筹款大约在2000万元左右,今年有望突破3000万元。 “现在每个月仅在蚂蚁金服上的公众筹款就达150万元,排名怎么着也在前5吧。”朋友有点骄傲地说。
说实话,对于这个数字我有点吃惊。我一直认为,朋友所在的基金会是一家国家级的公募基金会,捐赠来源多是企业大额捐赠,少有面向公众筹款的项目。万没想到还暗藏着这样一个重量级别的公众筹款项目。
“你是怎么做到的?”比起那个令人喜悦的数字,我更关心背后的原因。
朋友告诉我,基金会目前还是一直以企业大额捐赠为主,但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公益的发展,他们早已把公众筹款作为他们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点内容了。这个项目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还比较成功。
“这个项目启动于2013年,当时我们就奔着公众筹款去的。当时虽然也不乏一些公众筹款项目,但大多缺乏稳定性,可持续性弱。而我们就想突破这一点,能够为项目‘筹’到一批忠实粉丝。”朋友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做到了。
“要说原因,可能就是一点,我们满足了这些残疾儿童的多样化的需求。或改造其家居设施,或给牛给羊改善生产,或烘焙培训让他就业,或补贴现金让他接受康复训练……如果还有的就是,我们及时把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受助人的改善情况及时汇报给捐赠人。”朋友淡淡地说。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在我听来却是再没比这个更好的答案了。
第一,德鲁克说过,一个公益项目要回答五个问题:1,项目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2,项目的服务对象是谁?3,项目要满足他们什么样的需求;4,项目的成果(目标)是什么?5,项目的计划是什么? 无疑,朋友的这个助残项目很好地回答了这五个问题。它找到了真问题,解决了真需求,做出了真效果,因而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
第二,忘了是谁说过的了,“一个好项目,应该是一个社会共振系统,不断地会有社会参与的介入,不断地通过社会参与进行改良。”朋友的这个项目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好项目,项目成果总能及时地反馈到捐赠人那里,因此而获得了他们持续的支持。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我们曾经对平台上几千个公益项目做过仔细的数据分析,把它们的筹款能力与进展反馈次数进行了对比。果不其然,反馈次数更多的公益项目,能更好地获得善款。捐赠人所表现出的热情与信心,是对项目透明与否最直接的反馈。”可见其所言非虚。
在我们聊到今年的99公益日时,朋友告诉我说,他们这个项目没参与99公益日的筹款,这尤其令我吃惊:“这可是一个很难得的拿钱的机会啊?”
朋友说,由于某种原因,他们现在在项目的执行能力还有些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果有更多的筹款进来,就会影响项目执行的成果和质量。
说实话,在公益圈“唯筹款论”盛行的当下,我很高兴朋友能有这样的“自知之明”。
要知道,当前很多公益机构业务目标根本就没清晰,对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缺少必要的分析和深入的考量,很多时候说不清楚自己机构需要多少资金,以难以说明资金对于机构使命的达成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在99公益日期间,很多人可能就感受到很多这些机构的存在。在他们的筹款链接里,看不到筹款的目标,以及为此目标所曾做过的成果评价,他们想的就是要尽可能多的钱,用“贪婪”一词形容之并不为过。
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个古老的成语:德不配位!其出自《朱子治家格言》“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句,意思是,你自身的德行及福报要与你所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即所谓的“反作用力”。
我想公益筹款也是如此吧,对于筹款而言,更重要的是项目执行能力。一旦筹款额度超过你的执行能力的时候,你的公益机构也就到了“必有灾殃”的时候了,即因为项目的执行效果差而失去捐赠人的信任。
其实,今年的99公益日规则讲的很清楚,“公益慈善类组织应根据实际的执行能力来制定面向公众的筹款目标。”
但是,又有多少机构的项目负责人能像我朋友那样读懂了这个规则呢?哎!
2018.9.17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