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原因
Songa Lyubomirsky 教授论证说,幸福水平由三种因素决定:一设定点;二境况;三目地性活动。
幸福设定点
有人观察到幸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由人格特质决定,而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人和特质与幸福
在西方文化下,幸福的人是外向的、情绪稳定的、责任心强的、宜人的、乐观的、高自尊的、内控的。
不幸福的人是神经质的,内向的、责任心弱、宜人性差。
智力与幸福无关。幸福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并不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外向的人体验到的积极事件更多。
文化因素部分的决定了哪些人格特质与幸福有关。
人格特质的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大量证据证明影响幸福的主要人格特质,如外倾性和神经质,其50%的变异可以归于遗传。
那些比较活泼,经常体验积极情感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外向,进而更可能幸福。
幸福设定点98%,由遗传因素决定。
境况因素和幸福。其中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灵修,生活事件,财富,婚姻状态,社会支持。教育工作,休闲年龄,性别和健康。所有这些境况因素一共可以解释总体幸福10%的变异。
广义而言,物理环境舒适度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自然环境更有可能带来强烈的积极感受。
天气好,心情就好。在阳光灿烂,暖而不热,不潮不湿的天气,人们报告更多的积极情绪。
气候与幸福感之间没有相关性。
房屋质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有中度相关。地理位置。人均房间数,房间大小,有无取暖设施等。
音乐可以带来短暂的积极情绪,降低攻击性。
文化。具体的文化和社会政治因素,对幸福有重要影响。
在比较贫穷的国家。经济状况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满意度。在比较富裕的国家,家庭生活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总体生活满意度。
日常积极体验(小确幸)对日常幸福感的增进作用,各个国家不同。日常积极体验是指与朋友一起吃饭、受到表扬、收到礼物等等。
宗教灵修。
参加宗教活动越频繁的人越幸福。
宗教虔诚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灵修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积极宗教应对于积极心理适应之间存在正相关。
当信教是自愿的,相信神明会佑护自己的时候,宗教与幸福存在相关性;当信教是被迫的,害怕神明会惩罚自己的时候,宗教与幸福不存在相关性。
宗教对于边缘性群体和劣势群体特别有帮助。
宗教在压力情境下特别有用。
宗教对一个人的幸福有多大影响,取决于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把宗教整合到生活当中。
信教比不信教幸福的四点原因,都得到了证据支持。
第一,宗教提供了一个信仰体系,让人们能够发现生活的意义,对未来充满希望。宗教信仰体系能让人们看清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人生当中的逆境、压力和不可避免的损失,乐观面对来世,相信这些难题在来世都会得到解决。
第二,有规律的参加宗教活动,成为宗教组织的一员,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支持,满足人们的归宿需要。
第三,皈依宗教的人通常会选择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忠于婚姻、重视家庭、乐于助人、饮食适度、勤奋工作以及表现的谦虚宽容,懂得感恩,有同情心等。
第四,宗教灵修活动,包括冥想,诵经,祈祷,礼拜,去美丽的教堂,因此,可以诱导欢乐,敬畏、同情和超然等积极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