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焦虑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焦虑程度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乃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度的焦虑具有动力作用,会使教师对待工作更加认真负责,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使教学效率提高,同时,还可以使你经常体会到一定程度的焦虑,并获得成功的应对经验,提高人适应压力的能力,但是过度或长期的焦虑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工作都将产生消极的作用。
过度焦虑不仅会使教师的活动效率下降,不良的性格特征得到发展,焦虑情绪还会传染给学生。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焦虑水平越高,对教学的控制感越强,此时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并控制学生的行为,不允许学生有创造性的活动倾向,以此来得到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教师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于是学生逐步学会循规蹈矩、死记硬背,没有理解,没有创造性,学习中缺少了主动性和灵活性,如此下去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被动,没有责任心,缺乏自觉性的学习,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学生的不良学习状态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学习效果,这又导致教师焦虑水平进一步上升,导致了恶性循环。
除以上所述,教师的焦虑对教师还会产生另一种影响,在一段教学中出现错误、失误,教师不愿从自身的角度省察,反而是从学生或外界因素中寻找原因,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教师和教师群体对于批评过于敏感,即使是对于建设性的合理的批评也是这样。在焦虑状态下,教师把学生好的学习成绩常常归功于个人的功劳,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咎于外界条件和学生,这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对立,学生不易接受教师的意见和批评,且情绪低落或急躁和,还会形成对他人的敌意或逆反心理,甚至自卑、反抗,最终会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良好心态的保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所以要战胜焦虑。焦虑对于教师来说,既有益处也有害处,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焦虑及由焦虑引起的心理反应,以降低焦虑程度,使其能保持一个适度的水平。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千百年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师应该是表率和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不可比拟的,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但教师不是完人。如果教师对自己期望过高,很多事情赶鸭子上架,势必会增加心理负担,提高焦虑水平。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有限性,摆正自己的角色。比起传授学生具体知识而言,更重要的事要做好学生的导师。不一定所有事情教师都要亲力亲为,但一定要把握好方向,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会避免产生过度的焦虑。
教师要学会调节情绪。如果教师长期烦恼、郁闷,为工作担忧,害怕失败,就会过分自律和对学生过于苛刻。在工作中、教学上出现任何过失或不足,教师就会对自身极大不满,对学生也极大不满,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最终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把焦虑看成一种行为的动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