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们在聊关于孩子的事情,突然说,“我们这里也只有你不打孩子,对孩子比较温柔。”我有点不好意思,非常心虚:“以前,我也打的。”
想到自己曾经在愤怒的情绪下,忍不住打了孩子,情绪冷静下来的时候,内心无比的歉疚和后悔。或许孩子已没有记忆了,但对我来说,这场景历历在目:情绪失控,举止怪诞…
她们似乎想要从我的答案里,寻找一些慰藉,好像这样就会多一个“同盟者”:“你什么时候开始不打孩子的?”
我在大脑里快速搜索了一下,“从看育儿书开始。”
其实,具体什么时候,我也记不清了。甚至很多时候,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无来由的对孩子的行为莫名的感到愤怒。直到最近看的一本书,给了我解答。
菲利帕•佩里在《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在这本书里给新手父母的建议的一句话: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时所经历的情绪。
若是以前,我也会表示不理解,但现在却有不一样的体验。每当我的心里对孩子的行为生出一股莫名的厌恶、愤怒的情绪时,我就告诉自己,那个年纪的自己所经历的体验被触发了。
因为,我们曾经被压抑的情绪并不是消失不见了,储存在身体里的某一部分,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情景再次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这,是你无法预料和识别的。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对孩子的行为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不仅是对面前无辜的孩子,也是对那个年纪的自己。
每一次觉察,情绪就会释然很多,接纳孩子,其实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对孩子温柔以待,也是疗愈曾经受伤的自己。
想起一句话:我们曾经受过伤,但依然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
让我们都成为为孩子撑伞的人,而不是带来暴风骤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