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苓霜 | 医路漫漫 心安不惧

刘苓霜 | 医路漫漫 心安不惧

作者: 晔问仁医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14:31 被阅读0次

四 六 一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刘苓霜

医路漫漫 心安不惧

人 物 介 绍

刘苓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六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刘嘉湘工作室负责人。1989年进入龙华医院肿瘤科工作,2002年起成为刘嘉湘工作室首名学员,2011年起担任刘嘉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28年来,刘苓霜医师辛勤耕耘在中医肿瘤临床、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以踏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娴熟的医疗技术、优良的服务质量博得同事和病家好评。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三八”红旗手、2016年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联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会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第三、四届医疗鉴定专家。

毕业以来先后完成了上海市卫生局“希望之星”、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中医大临床硕士学位等各项繁重的学习任务,期间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教授,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总结刘嘉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导师“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会较深,并将其运用于自身临床、科研和教学实践中,在中医肿瘤学科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她在临床上重视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手段治疗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突出中医整体观和中医肿瘤疗效特色,重视患者心理调护,在改善症状、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采访笔记

“一直面对肿瘤病人,感觉生死有时就是一口气的事。在正常的生命状态下,不管生活际遇好坏,自己要有追求,要珍惜当下,活出人生的意义,真的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也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人总有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有一个结束的方式,只要是如自己所愿的方式,那就是最好的方式。”

在肿瘤科工作近三十年,记不清送走了多少病人,以前晚上值班的时候,常通宵达旦抢救病人,也见过同事一晚送走三个病人,越发感到生命的易逝和可贵。所以,我常告诫我的学生,医生在死亡面前有时非常无奈,但我们的努力关乎生命离开的时间和方式,病人交给我们的是生命,我们一定要善待。

龙华医院肿瘤六科主任,主任医师刘苓霜,擅于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手段治疗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脑瘤、淋巴瘤、泌尿生殖系等恶性肿瘤。

她追随了近三十年的恩师是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刘老师是领导,是恩师,是一座高峰,是一面旗帜。”最初刘老注意到她,是一笔书法。她抄方快,字迹清秀,被刘老授命誊抄论文,“当时没有电脑,改几个字都要重新誊写,一篇论文要誊好几遍,经常和老师的团队在办公室忙到晚上九点多。”她坦言,这也是偷师的一个途径,“另一个途径是跟老师抄方,老师最高纪录是一天三百多病人,老师不走我们怎么能离开,饥肠辘辘,虽然累极,但学到很多,成长极快。”

肿瘤科医生工作繁重,内心压力巨大。其实,她有好几次是想放弃的,考研的时候,师带徒的时候,“为了离工作单位近点,我搬到公公婆婆位于枫林路的房子里,一家三口住在一室半狭小空间,酷暑天,夜幕降临,我在阳台上写论文,沿街的马路,对面就是中山医院,车马喧嚣,救护车嘶鸣接二连三打破思绪,心里烦躁得不行。”

孩子还小的时候,她总是不在,有时候下午三四点出夜班离开医院会兴奋得要命,今天可以去接孩子,和孩子多待一会了。

她终于熬到现在,她的粉丝数以万计,而她已经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特色。“其实,我一直都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平衡。”她坦言,企图心不强,表面看似很强,内心特别柔软。

三十年细说从头,最艰难的时光都已经过去,如今闲暇时她会在院子里看花,偶尔也会挽着先生看电影,她说,有一部80年代老电影,最近不知怎么又找出看了一遍,亨利方达的《金色池塘》。

“直到现在,病房里有病人去世我都会难过。每一个人都会面对衰老和离去的,谁都不能幸免。对于那种彻底的失去,我们无能为力,难过中夹杂着自责。”

我对她说,这就是《金色池塘》的主线:人,怎么面对衰老和死亡,怎样年对不确定的事带来的恐惧,看似温情的《金色池塘》,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

她点点头,没有一个人能代替另一个人老去,死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得如金色池塘般,沉静而有光泽。

口述实录

1

学医契机

唐晔:刘老师,您好,您从医三十余年了,请问当初是怎样选择这条路的呢?

刘苓霜:我1965年出生在上海,初、高中的六年都在当时的名校——向明中学度过。高考填志愿时候,我想读医,这个念头由来已久。我念小学的时候,母亲突然病了,下半身一下子就不能动了,我记得父亲总是用轮椅推着母亲去仁济医院、华山医院做检查、做治疗,来回奔波,持续了两年左右,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她究竟得了什么病,当时医生也没有明确诊断,学了医以后,我觉得很可能是脊髓里有肿瘤压迫神经了。

母亲生病期间非常痛苦,而姐姐一直在家里护理母亲,本来她成绩是很好的,为了照顾母亲,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所以,我心心念念想做个医生,一方面家里人都用得着,另外还可以帮到别人。填志愿时,我的目标是第二医科大学,但因身体原因没发挥好,结果等来了一份上海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唐晔:中医大这五年,您有什么收获呢?

刘苓霜:对于学习,我向来很自觉。所以这五年里,不管这课程是喜欢不喜欢,不管是大课小课,我都认真对待,成绩名列前茅。虽说我并非出生中医世家,从小没有中医根基或者家庭的熏陶,但是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力可能是有些天赋的,悟性比较好,不是死记硬背的类型,那些理论虽然十分枯燥,但后来临床见习之后,发现很多学到的东西在临床上大多能用得上,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唐晔:您见习的时候接触了临床,收获一定更大了?

刘苓霜:是的。大学四年级,我先是到石门一路的中医门诊部见习,那里都是有专业特长的老专家,第一个老师是杨翠兰老师,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的弟子,我们跟着杨老师抄方,她看内科杂病还有妇科疾病。跟着杨老师抄方的时候,我白天仔细抄录,晚上回去和书上对着看,长进很大。

见习结束之后,我就去龙华医院实习了,派到内科,跟着陈湘君老师。我从小练过书法,字写得不错,跟着陈老师抄方,老师就很开心,她觉得我有几点长处:一是学内科的思路清晰,二是和病人的沟通不错,三是字好看(笑)。陈老师是中医名师,临床带教,把中医内科的各种病结合临床做分析,在教学门诊的时候就和预检台说好,某某特色病介绍到这边来,然后向我们讲授咳嗽、肺痈这样的常见病,每个病证结合临床和书本详细分析。实习的时候,我们的内科教科书都是打开的,老师当场对照着病人的情况,指明是哪一个章节,是怎么辨证,该开什么方药,为什么实际开的方药和书本上有出入,加的减的药物分别是什么。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很幸福。学到的东西越多,独立临床就越有把握,我也尝到了学中医的甜头。

唐晔:但您毕业后没有留在中医内科?

刘苓霜:对。毕业分配了,我留在龙华医院。面临选科。陈老师推荐我去刘嘉湘老师的肿瘤科。刘嘉湘老师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中医肿瘤专家了,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有机会跟着刘老师学习非常难得。从1989年到现在,28年时间,我几乎一直在老师身边工作。

2

跟随严师

唐晔:从医28年,其实也是从师28年,您还记得起初见到刘嘉湘老师的感受吗?

刘苓霜:刘老师当时是科室的主任,我虽然分进了肿瘤科,但直接带教我的是科室其他老师。只有刘老师来查房,主持工作的时候,我才见到了刘老师,感觉非常威严。这不单单是我一个刚进到科室的小医生这么觉得,科室里的所有人都很敬畏他的。只要刘老师一来,大家就特别紧张,因为他对临床和科研的要求非常非常高。

比如说,他来查房的时候,除了要看我们的医嘱和病程录,还要看我们填写的科研表格,如果表格填得不正确,刘老师会当场扔掉,丝毫不给面子。

唐晔:那您当时有没有被扔过表格呢?

刘苓霜:没有。我对自己比较严格,总是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完美些,这样就不会被老师批评了。白天遇到的问题,我晚上都要回去搞懂,力求在刘老师查房之前,把病人的病史和治疗计划都背出来,比如病人现在什么情况,用的什么药,要怎么样进一步治疗。刘老师对我处理病人还是蛮认可的。他虽然不会表扬你,但他什么都不说其实就是一种认可。

我在科室里除了管床位,还负责刘老师的论文誊写。当时没有打印机,论文都是手抄的,当住院医生的五六年间经常跟着刘老加班修改誊写文章,在抄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我现在常对学生们说,做医生悟性很重要,其实很多知识都是要“偷学”的(笑)。

唐晔:这二十多年来,刘老师在您心目中有什么变化呢?

刘苓霜:刘老师在中医大系统是出了名的严师,有时批评起人来到了你不能招架的程度。我也给他批评过,当面没有哭,回去之后想想还是觉得很委屈的。不过,这些年老师的脾气小了很多,有时还会和我们拉拉家常,变得和蔼可亲了,也会经常关心身边的亲人、学生和同事。

唐晔:跟着一位国医大师学习了那么多年,您觉得老师身上最可贵的是哪些方面呢?您又学到了什么?

刘苓霜:老师最可贵的品质是他对待中医肿瘤事业的坚持、执着、韧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永不放弃,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做事认真仔细,这一点是潜移默化传承到我身上了。虽然有时我无法理解他的过分仔细,但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也会这样,学生论文我总要改好多遍,一定改到心里舒坦就为止,反反复复的修改,我也感觉到学生对我的不理解。作为医生来说,追求完美是一种良好的职业素养,但事事尽善尽美,自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苦。

还有对待病人耐心方面,我也受到老师的影响。虽然老师对我们很严厉,但他对病人很好,他一直说病人是他的老师,要对病人怀有感激之心,如果没有病人作出的牺牲,就没有医学知识的提高。病人生了肿瘤到处求医,西医中医或是民间偏方都求过,他们到老师那里去看门诊,老师就会仔细地问他们用过什么药,哪怕是民间的一些手段他也会去了解。刘老师看门诊,可以从早上七点一直到晚上九点,最多一天看了307个病患,饭点往往都会往后推。

3

困难与坚持

唐晔:除了抄方,您还有门诊、科研以及科室其他事情,这样忙碌的工作对您的家庭有影响吗?

刘苓霜: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这也是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实际上,繁忙的工作确实对家庭有影响,不过做医生大概都会经常处于这样的“火警”状态,病人和工作当然是第一位的,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是困扰我们中年医生的难题。

我的孩子是1993年出生的,1995年我升了中级职称,那时候门诊、值班、抄方等事情每天都安排得很满。遇到值夜班,只能让同事顶一下班,骑车赶去孩子的幼儿园,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寄存”,又赶回去值班,等到六点半我爱人下班再把孩子接回去。由于爱人不善家务且工作繁忙,我只能在值班的前一天把他俩的晚饭全都准备好,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辛苦的不得了,确实是常人很难以坚持的。

那时候难得的奢侈是,一周一次出夜班,到次日下午两三点,走出医院大门时很开心,因为总算有时间可以定定心心去接儿子放学了——我把儿子接出来,再去菜场逛一圈,买好的菜挂在自行车龙头上,儿子坐在后座,我心里特别安稳开心。

唐晔:您觉得,最苦的是什么时候?感到崩溃的时候您会怎么样呢?会哭吗?

刘苓霜:苦的时候有很多,比如前一天抢救病人,一晚上睡不好,第二天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你处理,工作上的,家里的,老人的、孩子的,想想挺崩溃的。当然哭过(笑),但是我不会向我家人发脾气,都是默默承受的。其实,人生就是坚持这两个字,考硕士的时候我是想放弃的,读刘老师带徒班的时候也想过放弃,觉得自己忙不过来,但是一咬牙不都挺过去了吗?

读完硕士研究生,全国师承班也顺利结业,又晋升了副高,工作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除了临床、科研,还要带学生、兼顾工作室工作,爱人工作越发的忙了,孩子的学业总要有个家长费心思的,这样我就将读博的事放下了,最终成了我心中的一个小小遗憾。

唐晔:您后悔过吗?

刘苓霜:没有什么后悔的,我一直在努力,时光没有虚度。相反,有时我还是蛮佩服今天的自己。

4

传承与发扬

唐晔:说到继承,如果让刘老师和您同时开一个方子,你们开出来的会是一样的吗?

刘苓霜:继承班结业规定要背对背考试,即老师在一个房间开方,我在另一个房间开方,我们开出的处方有百分之九十五是一样的,这么多年的跟师学习,我基本掌握了老师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

唐晔:您觉得,在临床上,您的特点是什么呢?

刘苓霜:我的特点是善于将“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并将中医和西医治疗恰当地结合,以改善症状、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延缓复发转移,同时,注重患者心理调护,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药治疗在不同的疾病阶段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是不同的。以肺癌为例,早期的肺部小结节手术之后,西医认为不用另外药物干预了,但我认为,即使是IA期患者,恶性程度较高的、体质较差的、症状明显的患者还是要用中药干预的;而IB期--IIIA期术后需要放化疗的病人,我们考虑的是怎么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加入中医药治疗,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方案,延缓复发转移。对于那些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医药如何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结合是一门学问,需要医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虽然是中医出生,但对化疗、靶向治疗也比较熟悉,平时与西医界同道的交流互动也比较多,掌握一些治疗新进展,能为患者制定更全面、更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唐晔:癌症是否一定会复发呢?

刘苓霜:在门诊,术后运用中医药治疗预防复发转移的病人占相当大的比利。不同的分期复发率不同。还是拿肺癌来说,肺癌IB期复发率低一些,IIIA期复发率较高,很多病人短期内会复发,这也是治疗的难点。我的体会是,用中药和没用中药的患者情况完全不同,术后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患者,复发时间会相对延长。

唐晔:您觉得,中医药在肿瘤病人治疗中,会有一些人文的作用吗?

刘苓霜:一些人觉得中医没什么疗效,可能只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但大量研究报道都证实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改善症状、稳定瘤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中医看病十分注重整体的调节,人是有思想的,我们在治疗中倾注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望、闻、问、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医患交流,体现了人文关怀。生了恶性肿瘤,很多人都是挺绝望的,我们除了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还要进行心理疏导,治病也治心。

比如说,病人手术之后拿到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会有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打击,加上手术引起的创伤疼痛、咳嗽、乏力及睡眠差,心情会很糟糕,这时候给患者分析病情,疏导心理,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通过一月、半月的中医治疗,状态会得到明显改善。

唐晔:您在临床中也会涉猎许多放化疗、靶向治疗,对于中西医结合,您能谈谈您的认识吗?

刘苓霜:我们所处的当下,医学迅猛发展,人类认识疾病已经到了基因水平,肿瘤治疗已经告别了“单打一”的时代,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也就是MDT,需要一个团队来检视这个疾病,掌握更多的治疗方法,才能给病人制定出更好的方案。我认为,一名医生多掌握一门技术就会给病人多一种选择,多一条生路,何乐而不为呢?

唐晔:您的成就感来自于哪里呢?

刘苓霜:我很在意病人对我诊治的反馈。绝大多数的病人对我是依赖和信任的,他们的信任有时候甚至出乎我的意料,我会想,我真的有这么神吗?(笑)有了成就感,工作才有动力。

我看病速度非常快。由于看得多了,熟能生巧,很多情况我一目了然。不过,我会特别关注首诊病人,告诉他们药要怎么煮、怎么服用,以及一些抗癌知识、生活调护等等。可能有人会质疑,短短几分钟能把病看好吗?其实,有经验的医生会针对每个病人的特点进行个体化处理,相信医生大多会很负责,对每个病人总体治疗方案都会有所把握的,不会随随便便、不负责任地对待。关键是,病人实在太多,我们没有时间唠家常,讲的都是对患者康复重要的、有益的内容。

我门诊一般是上午8点到12点或者下午1点到6点,一周要看近200号病人,还不包括每月病房住院的150例患者。

5

态度很重要

唐晔:接触过这么多癌症病人,您觉得人应该如何和癌症相处呢?

刘苓霜:目前癌症仍然是没有完全攻克的疾病。所以,病人首先要珍惜、关心自己的身体,察觉到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尽早去做检查,及早诊断。现在很多肿瘤的发病,都和本身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所以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是十分必要的,一定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于癌症晚期的病人,主要治疗目标是延长生存期提高、提高生活质量,不是说一定要把癌细胞斩尽杀绝,既然不能根除,就要想方设法与瘤共存。

唐晔:病人对待癌症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人乐观,有人急躁,您觉得对待癌症,病人该持一个怎样的态度呢?

刘苓霜:首先要正视患病的事实,不能太轻视,也不要过分恐慌。大多数病人表现出恐慌,极少的病人觉得无所谓,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我碰到过放弃治疗的病人,这是极少数人。但多数病人感到恐惧,哪怕是一些早期小结节手术的病人,“癌症患者”的帽子一旦戴上,就会诚惶诚恐,这种病人是要特别给予心理干预的。这种情况,我首先会对他做一个心理疏导,分析病情,分析预测病情的发展,情绪疏导是主要的,然后进行辨证论治;假如是晚期的病人,自己已经知情,那就要引导他正确面对,还要安抚家属。病人是听不进大道理的,一定要从专业角度分析,病人才会信赖你,树立和病魔做斗争的信心,这点非常重要。

唐晔:接下来,就是病人和疾病长期做斗争的一个过程了。

刘苓霜:是的。有的病人活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痊愈了,有的病人很快就过世了。除了和疾病本身的特点、基因突变、细胞活跃程度有关,有时还取决于病人的内心。目前,化疗仍是西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疗效稍有改进,但毒副反应十分明显,很多病人化疗后整体状况每况愈下,虽然肿瘤有所控制,可能生命也走到尽头了。我们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癌理念是:早期手术的病人,防止肿瘤复发转移;晚期的病人,尽量做到人瘤共存。

在我这里有晚期肿瘤长期存活的病例,有的老年病人伴有呼吸或心血管疾病,不适合手术、放疗、化疗,单纯靠中药治疗,定期来门诊开辨证治疗的中药,再和我交流交流,病灶发展缓慢,生活质量也很好。我的体会是,只要病人自身抗病能力不垮,人瘤是可以共存的,而过度治疗,有时则会冲垮生命的防线。

唐晔:您自己对生死的理解是什么呢?

刘苓霜:有一首歌唱道:生和死有多远?呼吸之间。生命确实很脆弱,一定要善待他人、珍视自己。在正常的生命状态下,不管生活际遇好坏,自己要有追求,要活出人生的意义,真的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也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人总有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有一个结束的方式,只要是如自己所愿的方式,那就是最好的方式。

唐晔:送走病人的时候,其实是很难过的。

刘苓霜:的确。一直到现在,我们病房里如果有病人离世,我还是会很难过。差不多是二十多年前吧,我还是个住院医生,接诊了一个晚期肺癌全身骨转移的病人,在我科化疗加中药治疗,我的工作态度和医疗技术得到了他的认可,他非常信任我,要求治疗方案由我决定。数月后,在他弥留之际,他的爱人告诉我,他希望我陪在身边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我一直陪伴他到合上双眼,宣布临床死亡,病人的离去让我非常难过。很多病人有他的人格魅力,对医生也有感染和影响,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我会伤心很长时间。

唐晔:工作三十多年,您的性格有没有发生变化?

刘苓霜:改变了一些。原来我是个很内向的女孩,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会躲到里屋不敢出来,有一点交流恐惧,爸爸总是说我“不出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必须要和病人接触,要和同道交流,在工作中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我们医院和师门里有很多杰出的人才,除了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还有三名上海市名中医,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都会影响我,使我内心慢慢变得更强大。

唐晔:您身上有哪些东西没有变化呢?

刘苓霜:外人看来,我一个女医生要干行政、医疗、教学、科研、传承等各项工作一定很强势,我的内心从来就是柔软的、重感情的,许多年过去了,谈到类似前面已故病人的事情,我心里还会很难受。这么多年来,我对自己最初的选择没有变,假如有来生,我还想做医生,而且想做一个更好的、本领更大的医生。

唐晔:您的工作繁重,压力来了怎样化解呢?

刘苓霜:我是特别认真的一个人,凡事比较上心,没有时间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平时头疼脑热大多都是挺过去的,对我而言,休息是最好的良药。我释放压力的方法很多,周末做上半天家务,一桌可口的饭菜、一个整洁的家,会换来我舒适的心情和成就感。花花草草我非常喜欢,我们家院子里种了三棵香樟树、两棵桂花树、三棵茶梅,有空的时候我会去修剪一下花枝,拔掉一些野草。隔壁人家门前种了一棵品种特别的梅花,开花的时候我每天下班都要去看看、闻闻,特别开心。

除了家务、打理花草,我还喜欢听音乐,尤其是经典的,帕瓦罗蒂、多明戈、黄英、蝴蝶夫人、茶花女——劳累头疼的时候只要熟悉的旋律一响起,马上就会舒服很多。再有闲,还会摊开笔墨纸砚练练书法。

唐晔:您对现在的自己满意吗?

刘苓霜:还算满意,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基本达到了自已想要的状态。学医之初景仰的那些大主任查房时的威严,现在我也可以享有啊,学生们会跟在我后面,一长溜迈进病房,听我分析中医理、法、方、药,西医治疗进展。我的学生已有20多名,我们像一家人似的,一起奋斗,一起成长。

唐晔:您觉得,是什么支撑着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呢?

刘苓霜:坚持和信念。人活着要有追求,追求之路总是会遇到困难,要有信念,要朝着目标向前,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另外,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谁让我身边都是些这么优秀的人呢?

采访/唐晔  编辑/吴佳蕊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真实,真切,真相

相关文章

  • 刘苓霜 | 医路漫漫 心安不惧

    四 六 一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 刘苓霜 ...

  • 2018-06-05

    长路漫漫,各自心安

  • 医路漫漫……

    S的左右膏肓位置开始持续隐痛、进而痒痛入骨,S深信不是医生的针法不行,而是自己不明针后防风避寒 自救的路上,开始寻...

  • 医路漫漫

    现在我大三,两年半,我依旧没有习惯自己的这个医学生身份,还是什么都不懂。在老同学们或当交换生,或出国,或实习的各种...

  • 医路漫漫

    要是我大学看到阿图.葛文德的“医生的修炼”,我也许就不会是这样了,做一个小小的内科医生。也许会像他那样,拿起手术刀...

  • 漫漫医路

    高考后开始了学医路。 那是1995年的夏天,高考结束。填报志愿。不知道医学是学啥,只知道望闻问切林丹妙药。...

  • 医路漫漫

    “医生!医生!快来!看这人怎么了?”躺在理疗床上针灸的腰突患者紧急呼救。 “怎么啦?”我猛地丢下正在开处方的笔,飞...

  • 心安不惧

    放下,放不下;舍得,舍不得;多少个瞬间是这样的继续,错过或者过错着… 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感觉,也很难用...

  • 心安不惧

    夜雨过后,天地苍茫。 升腾的白色水雾更显得到处都是潮湿,偶尔出现的行人都是急匆匆的赶路。 早读了一阵,顿觉心安。宁...

  • 心安不惧

    从小到大,我都很胆小,总是怕这怕那,束缚着手脚,所以从来没有毫无顾忌的去做过什么事,就像小心翼翼生活在框子中的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苓霜 | 医路漫漫 心安不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sv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