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为震动,艮为停止,震动不可能一直不停,终要停止,艮从震倒覆而来,故震卦后继之以<艮>止。艮为山,山乃静止不动之物,艮上艮下,两山并立而永不会走到一起,此即静止之象,故艮卦卦德(性)为<止>,两艮中藏一大腹之离,离为目,目在中,上下皆艮止,目光止而不动,即<注视>,故艮亦有注视之象。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离为目,为大腹,为身,艮之一阳夺坤之上阴,坤即变艮,犹如地上有一山,见山即不能见到山下之地了,坤为腹,艮当然就是背了,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艮为<背>,为<获>,即从此出。艮为门阙,喻<庭>,上互震为<行>,<坤>为身,喻<人>,震行进入下艮之门,即见上艮之庭,但坤之上阴被艮夺,坤不见了,故曰<行其庭,不见其人>。八纯卦皆上下敌应之象,但卦德(性)不同,敌应之吉凶亦不同,艮乃静止之山,虽敌应但互不往来,无吉凶可言,故曰<无咎>。艮止之中藏行,藏险,行而有度,见险而止,是艮卦所示人事之理。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初六在艮山之脚,覆震(足)之初,故曰<艮其趾>。初六行到山脚
将欲登山,目光集中于脚之前趾,踏实而行(初为阳实之位),故<无咎>。艮山之脚,坤地也,初六位卑力柔,无法动作,只能固守山脚之地而止,故曰<利永贞>,利于长期固守正道之意。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六二在倒震足之中部,故曰<艮其腓>。腓,小腿肚。
艮为手,又为止,六二在覆震之<动>,喻<拯>(注1),拯而止,即<不拯>。九三在上互震,震为行,六二上承九三,本可随九三而行,但下艮又止之,止之不能行,九三不能拯救于我,故曰<不拯其行>,六二在下互坎之下,坎为心,为忧,故曰<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九三在两艮中分之界限,是上下两艮之间隔,故曰<艮其限>。九三犹如人之腰部之位,处下艮之止,上互震之动,艮为手,手在腰部动而不止,将会撕裂腰部肌肉,故曰<列其夤>(列,通裂;夤,通璌(yin2,即<夹脊之肉>)。九三在下互坎之中,坎为心,为忧惕,九三又在三四五上之大离之下,离为火,火在心上,烤灼心脏之象,故曰<熏心>,九三陷坎险之中,处水火矛盾之极,当然危险,故曰<厉,薰心>。危险因为肌肉被撕裂,心脏都在被大火熏烤,此形容九三能动,但被强行制止,心如火焚之象。。
<六四,艮其身,无咎。>
六四已离下艮,入上体,故曰<艮其身>。六四在下互坎险之终,上互震之中,行动则能脱险,居位得正,故能<无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上四爻为一大离,离有口腔之象,六五犹在口之两边,即<辅>(颊骨),故曰<艮其辅>。艮其辅,停止嘴巴不动之意。六五在上艮之中,艮反为兑,兑为言,艮非兑,即不言。六五不正,正则上卦为巽,巽为顺,喻<有序>,言而知止,言而能顺,即<言有序>。六五不正,但六五能止口慎言,言而有序,故能<悔亡>。
<上九,敦艮,吉。>
上九处两艮山之极,高而且厚,故曰<敦艮>。敦止于上,下履群阴,故<吉>。六爻唯上九得吉,是上九敦而厚,以厚而终,终于获吉。
艮为止,无动不止,艮中藏震之动,坎之险,险而动,动而解险,险解则止,艮之全象也。
初六位卑力弱,无涉险之能,固守山脚之地,方能无咎。
六二柔而入险,虽能承刚随行,力弱不胜险陷,即变<其心不快>,还是止而不动为妙。
九三既陷坎险之中,动力既强,止力更大(下艮已极,上艮又来),上下动止不息,矛盾至极,犹如肉被撕烂,烈火烧心,是因其太能震动,刚而失中所致,动而不能止,又陷坎险之中,不言凶,其凶可知。
六四将离坎险,身动亦将止,则能脱离险难。
六五得中不正,当以<止口舌,言有序>为要,否则必当招悔。
敦厚而知止,上九之吉也。
适时则行,时背则止,君子之道也。知止方能定,身不能定,则无以求心安,心不能安,则不能静虑,不能静虑则行而无得矣。故欲得,在于行而知止而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君子之道方能光辉显明。
注1: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 孔颖达疏:“拯,举也。”
艮卦所取用之象:
坤:腹、身(人)
坎:忧(不快)、险陷、心、美脊(夤)
离:目(见)、火(薰)
震:动(行)、足
巽:顺(有序)
艮:止、山、门(庭)、手(拯)
兑:口、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