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西伍卡
最近刚读完《自信的力量》(作者:夏尔·佩潘 Charles Pépin 法国哲学家、畅销书作家)。单看书名,可能大家会以为是那种让我们每天对着镜子喊“我很棒”的成功学鸡汤文吧,其实这是一本哲学书。
作者充分发挥了哲学家的思辨性,将自信分成三个层次:
· 对他人的信任
· 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 对生活和生命的信念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结
人作为个体,其实无法凭借自己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对自我的认知、对自身的信念,最初都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
人类的新生儿弱不禁风,比其他任何哺乳动物都要脆弱。婴儿刚出生时连走路都不会,平均要到一岁左右才能迈出第一步。而刚出生的小马只要几小时,有时甚至分钟,就可以跳跃了。这样一比较,我们还有自信吗?
还好,我们用后天的培养弥补了先天的不足,通过与身边的人建立互动关系,儿童体会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构建自信。
婴儿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模样,会用探询的目光望向身边的成年人,等待成年人的确认——是的,这就是你。猿猴不会。它们在镜子里打量自己,却不会等待同类的肯定。同类的确认,尤其是成年人对孩童的确认,是滋养自信心的关键要素。
童年时期得到爱和关注,会给予我们一生的力量。现在经常提到的原生家庭问题,很多就是因为没能在童年的情感环境中通过“早期互动”获得足够的内在安全感。
幸运的是,在一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可以培养出对他人的信心。不过这需要我们对自己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能够意识到这种缺失以及弥补这份缺失的重要性。
麦当娜·露易丝·西科尼小时候很内向,没什么自信。她五岁时母亲罹患癌症去世,父亲很快又结了婚,和别的女人有了孩子。无论她怎么努力,都很难在新的家庭里找到归属感,这让她很不好受。她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钢琴和古典舞,但一直觉得自己没什么天赋,只是埋头苦练而已。
十几岁时,继母把她送到底特律的一家天主教学校,她在那里遇到了舞蹈老师克里斯托福·弗林,他改变了她的一生。在麦当娜为芭蕾舞的期末考试刻苦排练时,弗林对她说了句从未有人对她说过的话:你很美,有天赋,还有一种令人如痴如狂的魅力。在此之前,她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有了这句话之后,她便有了以纽约舞者自居的信心,迎来了新生。麦当娜的期末演出惊艳了包括弗林在内的所有人:她半裸出场,舞姿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能量。麦当娜从此横空出世。
有时候,人生导师或朋友的寥寥数语就足以让我们树立自信。一句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说朋友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只要和某人的相处能让我们有所助益,那么这个人就能说是朋友,是人生中的益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在与朋友、老师、教练的互动中习得技能,同时感受到他人的关注和善意,这样的互动能够满足人类作为社交动物的本性,从而不断增强自信。
相信自己和信任他人的过程是相似的:走出熟悉的世界,与各种吸引你的不同类型的人交往。选择帮助你成长和觉醒的良师益友,选择既对你有益又能给你安全感和自由空间的人际关系。
没有谁的自信是独立产生的,自信是爱和友谊的美好产物。
实践中获得自信
与他人互动对于构建自信固然极为重要,但是在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自身能力的重要性。
麦当娜十几岁那年,凭借舞蹈老师的一句鼓励,冲破了束缚自己的枷锁。不过,在这之前,她已经通过多年苦练掌握了舞蹈技巧。她通过舞姿展现天赋,慧眼识珠的老师才会说出那些令她终生难忘的话。
在很多时候,当我们难以找到自信时,总是或多或少地将原因归咎于自己缺乏天赋与才能,然而真相往往只是训练得不够刻苦。如果你陷入怀疑的旋涡,担心做不到,这种时刻与其哀叹自己无能,倒不如脚踏实地去做事,在实践中锻炼技艺。
在培养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有幸获得更广泛意义上的自信。那些经历的训练,不管具体内容是什么,都可以作为树立自信的支点,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因为自信会影响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所锻炼的任何技能,都可能成为稳定内心的支点。
自信来源于能力,而能力本身来自高强度的训练。但是信心又不仅仅取决于能力。积年累月的重复训练会形成第二天性,能力训练到极致便会与精神和性格融为一体。
提高能力是为了进步,而不是束缚我们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确实能给人安全感,但是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份安全感的最终目标:走出舒适区,构建自信心。如果培养能力只为让自己感到彻底的安全和放心,那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自信。
技能的掌握让我们逐渐接受“自己无法掌握的事”,让我们学会放手。得益于学到的、经历的、领悟的一切,我们终将获得自信。
自信心不是安全感。给自己信心,就要有能力接受不测风云,而不是用“生活是可预测的”想法来自欺欺人。
“成功了一千次后,告诉自己这一次也可以,这不是自信。恰恰相反,这种想法既短视又可悲!真正的自信,是抚平内心的不确定,唤醒从未发挥过的潜能。”
通过自身能力去认识内心。将能力最大化,但是不要受其所限。水到渠成时,自信心便自然产生。
对生活的信念
若说自信源于能力,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的,那么对生活的这份信念则为自信的构建提供了滋养的土壤。
平庸的“心灵导师”喜欢用计算机和机械比拟人的运作,总是教导你如何“重启自己”,找到自己的“使用说明”或者“运行逻辑”,或者告诉你人心就是一个保险箱,亟待找到自己的“密码锁”。这些纯粹的自我暗示法,与“每天起床时告诉自己,今天会比昨天好”“醒来以后看着镜子,在心里反复默念‘我是天才’”的建议一样愚蠢。
这种建议是对人类思想复杂性的侮辱。更可恶的是,会让陷入焦虑的人更有负罪感:我已经面临缺乏自信的危机,别人却反复告诉我,找到自信再简单不过,只要花七天时间“重启自己”,每天早上在镜子面前自我鼓励就足以重获自信,如果这样做了却依然无济于事,那该怎么办呢?会不会更加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是哪里做得不对呢?
塑造习惯不是锻造金属,只有强烈的动机是不够的,人毕竟不是机器。自我说服、操纵自我并不是摆脱心魔的方式。
我们缺乏自信的原因之一是生活本身就充满困难和不确定。生活没有使用说明。即便人生的真谛真的藏在“保险箱”里,需要的也绝不仅仅是“开箱密码”,需要的应该是时间、精力、耐心和爱意,以及一种难得的能力——不要试图理解一切,面对生活的神秘要坦然放手。
作者在文中通过2个例子:在巴黎恐怖袭击中失去挚爱妻子,给恐怖主义者写公开信的丈夫;荷兰籍犹太姑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仍保有对生活的希望,来说明在极端不幸的处境中,在生活带来伤痕时,仍然坚定对生命的信心,也许可以看到自信神秘的一面,是与掌控全局恰好相反的完全放手,任由比自我更伟大的存在摆布,找到内心深处的原始信念。
对于这一点,我暂时没有太深的感触,也许只有在类似的处境中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吧。
最后
克里斯蒂安·波本对信心的表述十分优美:“信心就是像孩子一样,用懵懂的心态去探寻未知事物的能力。”或许这就是一切道路的起点:要像孩子一样朝气蓬勃地前进,即使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也要满怀信心。
有自信,不是简单地信任自己,而是要找到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不再逃避,直面怀疑,在怀疑中找到飞跃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