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于某些原因,我又开始翻看 CSS 相关书籍了。可能有将近两年没再阅读过相关书籍了,工作中一般就是依靠 vuetify 之类的 UI 框架做做内容布局,久而久之很多知识也就生疏了。想再开个专题,写几篇 CSS 布局相关的文章,回顾一下老得没人再愿意啃的知识。
概述
定位(position)是 CSS2 中一个重要的属性,用于规定元素的定位类型,是页面内容布局中很常用的手段。所谓定位,其主要意义就在于将使用了 position 的元素(absolute 或 fixed)从常规页面流里脱离出来,也就是说它能让元素超脱垂直布局(block)或是水平布局(inline-block)。
position 共有五种可能值:
static | 默认值,没有定位。 |
inherit | 继承父元素 position 属性(注:默认是 static,不是 inherit) |
relative | 相对于正常的页面位置定位,偏移后不影响周围元素的位置,即原始空间不会被挤占 |
absolute | 相对于最近的非 static 祖先的定位;绝对定位会脱离页面流,也就是说原始空间会被挤占 |
fixed | 相对于浏览器窗口定位,也是脱离页面流的存在 |
虽说定位有五种属性,但是现实开发中,用到的基本只有 absolute,所以后文就只介绍绝对定位。
- inherit 是语义级别的存在
- static 主要用于覆盖其他 CSS 的 position 属性
- fixed 常用于弹框、横幅等一些比价猥琐的广告位
- relative 在十几二十年前有人用于布局,但它移动后原始位置会被挖空,显得很奇怪,所以现在基本不用了。现在主要就是为 absolute 创建定位上下文——absolute 需要非 static 祖先定位
绝对定位
绝对定位非常适合用于提示、对话框、下拉菜单这类覆盖于其他内容之上的组件。上面提到过:absolute 一般是依靠最近的 relative 祖先定位的,relative 祖先会对 absolute 后代提供一个叫定位上下文的页面空间;absolute 组件便可以通过 top、right、bottom 和 left 四个属性,依靠在定位上下文的四个边框内。这里的 top 值——其他三个同理——指的是 absolute 相对于 relative 上边界的距离,正值为上边界下方,负值为上边界上方。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absolute 的使用方法,下图将一句 comment——Soga!
——浮动于段落的左侧:
这个 comment 事实上是一个aside
标签,位于 html 正文第二段。
<main>
<p>Domain-driven design (DDD) is an approach...</p>
<aside class="comment">Soga!</aside>
<p>Domain-driven design is predicated on...</p>
</main>
理论上它是这样的:
Comment Original为了将 comment 脱离至上而下的页面流,我们给 comment 加上绝对定位:
.comment {
position: absolute;
}
后续的段落随之挤了上来,占据了 comment 的页面空间;而 comment 则悬浮于原始页面流的正上方。
Comment Absolute之后的操作就很简单了,让 comment 向左上方移动即可。传统的做法是:先将父组件置为relative
,再利用top
和left
位移到特定位置:
main {
position: relative;
}
.commen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2em;
left: 3em;
}
这个方法本身没有太大问题,只是top
、left
偏移属性是相对于祖先元素定位的,编码的过程需要调整祖先元素的样式表。
我们这里偷个懒,使用一个更简单的方式——负外边距,我们就不用理会main
的样式了:
.comment {
position: absolute;
margin-top: -2em;
margin-left: -6em;
}
negative margin
在 CSS 中,负 margin 是有效的:左边或上边的负 margin 会将浮动元素向左或向上拉,盖住其旁边的元素。这个效果和相对定位(position: relative
)的元素位移很相似,只是 relative 元素还会占据原始页面流的空间。
创建三角形
这里顺便再引申一个知识点。大家有没有发现,comment 右上方有一个小三角,这个是怎么做到的呢?
Triangle我的实现用到了伪元素定位。我们先把 after 伪元素也设置为 absolute,这样它便根据父元素 comment 定位了。(再回忆一下,absolute 相对于最近的非 static 祖先定位)
.comment::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1em;
content: '';
width: 0;
height: 0;
border: .5em solid red;
}
接着,我们再定制一下这个伪元素的大小:把 content 置为空字符,高度和宽度设为 0,这样整个伪元素就成了 0 像素大小;同时把 border 做成.5em
,这样该伪元素就成了一个边长为1em
的实心正方形。然后,将偏移量 right 置为-1em
,整个伪元素就被移到了 comment 的右侧。
这时候再看一下该红色正方形的真实组成,如下:当 content 为 0 像素,并且 border 不为 0 时,元素的四边会被挤压成四个等腰三角形。
border只要把正方形的右下部分,也就是 border-right 和 border-bottom 做成透明,整个三角就完工了。
.comment::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1em;
content: '';
width: 0;
height: 0;
border: .5em solid red;
border-bottom-color: transparent;
border-right-color: transparent;
}
Red Triangle
最后一步就是把 border 颜色改成和 comment 底色一样。Bingo!
Final Triangle定位与 z-index
用好定位,还需要掌握 z-index 技术,也就是堆叠元素的次序。这里再补充一个知识点:static 定位以外的元素会根据他们在代码树中的深度依次叠放。类似于打扑克,后发的牌会压在先发的牌面上,但是他们次序是可以更改的,可以通过设置 z-index 大小调整。z-index 可正可负,值越大,显示越靠上方。
Debug 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通过给 z-index 添加一个很大的值来将被覆盖的元素显示出来;不过,我个人惨痛的经验是: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除了 z-index,还有其他影响元素堆叠次序的因素。这里再给一个概念,叫堆叠上下文:就像一盒扑克牌,每盒牌本身就是一个上下文,而 z-index 只是作用于自己所在的牌盒里。但是堆叠上下文的产生有点复杂,很难一一道来,我这里说几个比较常见的:
- 设定了
position: absolute
及 z-index 不为auto
的元素,会创建一个专属于自己后代元素的堆叠上下文 - 透明度(opacity)小于 1 的元素需要独立渲染,它会自动触发新的堆叠上下文
- transform 和 filter 属性会创建新的堆叠上下文
何时创建堆叠上下文,各个浏览器厂家甚至各个版本的浏览器在实现上都有较大差别,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我自己开发的时候经常碰到这类坑,从中曲折一言难尽。当然,堆叠上下文这个知识还是能帮到我们一点:给目标元素增加 z-index 无效时,我们可以尝试给它的每一层祖先元素都增大z-index值;方法虽然有点笨,但一般都能解决问题。
小结
这次我们复习一个很原始,但经常碰到的知识点——定位布局,介绍了它的基本使用方式和经常碰到的陷阱。定位布局是所有 CSS 开发人员的入门课;后面,我还会继续介绍更复杂的水平布局、flux 布局,以及 grid 布局。敬请关注。
相关
文章同步发布于an-Onion的Github。码字不易,欢迎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