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
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宋·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读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苏轼的故乡在四川,因而未见过雪。他对雪的认知都来自诗人们笔下,陶渊明看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韩愈看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苏轼对雪一直有憧憬、有期待。
夙愿得偿在凤翔,这是苏轼宦海生涯的第一站,时任签书判官,相当于地方办公厅文书科长,管理“五曹文书”。他迫不及待只身前往南溪观雪,期待已久的雪景,却没能让苏轼留下动人的诗篇。因为他透过雪景,看到了南溪边百姓破旧的房屋,风雪萧萧的夜晚,住在这些屋内的人,如何安睡?初见落雪的雀跃之情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贫困百姓的满腔悲悯。解民忧,从此成了苏轼日思夜想的课题。
他改革“民所最畏”的“衙前役”。其职责是代替官府保管、押送财物,如遇风浪、盗贼、物品丢失、霉烂,押运的差户,还要负责赔偿。苏轼对衙规进行了修订,让服役的百姓可以自己选择运输时间,避开黄河汛期,这样衙前之役的危害减少了一半。改革衙前役可以说是苏轼步入仕途后,为民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使他在当地留下千古美名的一大政绩。
他免除无辜百姓的积欠。凤翔许多百姓因各种原因拖欠官府的债务而被关押,但其中冤假错案甚多。府县的贪官污吏从中敲诈勒索。有钱行贿的则可赦免,无钱行贿的则照样关押。苏轼愤慨,上书朝廷,除免不合理债务,赦免无辜关押的百姓。
他疏浚造福后代的东湖。苏轼最初显现出水利天赋是在凤翔,在他到任的第二年,引导当地官民疏浚、扩建饮凤池,把凤翔西北的凤凰泉引入池内,种莲花,栽柳树,修建亭台楼阁。因饮凤池距离凤翔古城东门很近,所以苏轼为其改名“东湖”。东湖一池秀水,滋养了凤翔近千年的文脉。
苏轼26岁入仕,在凤翔为官三年,他以民苦为苦,以民乐为乐,秉性一生未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