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街头采访,抓人就问,“你对范伟有什么印象?”
回答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马大帅》里的范德彪“彪哥”,《刘老根》里的“药匣子”李宝库、《天下无贼》里的打劫犯、小品《卖拐》里的“忽悠,接着忽悠”……大家都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范伟自己说,“我这张脸圆圆的,其貌不扬,平凡又不招人讨厌,这种感觉可能就是我吧!”大导演黄建新却说,“他这张脸生动,镜头往那一摆,人们就想看他,就觉得有戏,有故事。”
这么多年,无论是从最开始的说相声,到演小品,还是后来的演电视、电影,范伟一直在塑造的,就是一个个“平凡却生动”的小人物,乐此不疲。
就像他说的,“我自己就是个小人物,对这块最熟悉。”每接一个角色,他都会咂摸周围的人:他爸、他外甥女、他远方亲戚……甚至为了演好一个河南农民,他专程跑到当地去跟小贩交流,学他们的口音……
以至于,他演的小人物身上,有着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的影子,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很多时候,其实,那就是我们自己。
01
范伟的天资,没有那么聪慧。
范伟姐弟三人
这个出生在沈阳的60后,在家排行老三,从小就老实、守规矩,有点胆怯。但骨子里,又能冒出点文艺细胞,照他自己说,“是遗传了会抖包袱的母亲”。
父亲倒也因材施教,带着范伟几经周折,拜了沈阳曲艺团的相声演员——陈连仲为师。陈连仲当时就说了,“这小伙子条件一般,我尽量教,教好了就继续学,教不好别怪我。”
这种话,要搁别的孩子身上,很可能就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了,但是,倔强的范伟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小小年纪,他下定决心,非要折腾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看。
以说相声出道,范伟创作过《一个厂长的日记》、《要账》等作品,基本也都是些小人物,或尴尬或逗乐的小故事。31岁时,范伟获得了首届相声表演艺术节的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二等奖。
这样的成绩,为范伟的简历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比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如今小有的成功,范伟浑身上下充满了价值感和喜悦感,但他没有满足,要继续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能吃好文艺这碗饭。
02
范伟开始探索更多的路子,比如做主持、演小品。
33岁那年,他应赵本山邀请,两人在1995年春晚上,合作了小品《牛大叔提干》,讽刺官场吃喝风,由此贡献了春晚第一个段子,“常说的扯蛋扯蛋,是不就从这来的……”让观众印象深刻。
那时的范伟,作为赵本山的配角,已初露锋芒。
多年后,范伟说,“我这个人,从来就不愿意做焦点,我喜欢配角。生活里也是这样,比如一桌人吃饭,我就不愿意坐在主座,大概是天生的。”
喜欢当配角的范伟,后来和赵本山、高秀敏组成小品“铁三角”,合作了《卖拐》《卖车》等一系列经典;也合拍了《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东北家庭剧,范伟在里面,以各种出彩的角色,逐渐被大江南北的观众记住。
对于这些小角色的成功塑造,范伟说,“说心里话,我不是表演天才,我最知道我自己,什么是天才,就是不费什么劲,又把它做得很漂亮。可我是费挺大的劲,最后做得只是差不多,我在每个人物身上,倾注的心血很大,我属于一根筋的人。”
多年后,在公开场合,除了自己妻子,范伟不只一次地感谢过赵本山,“我要谢天、谢地、谢赵本山,没有他的精心打磨,就没有我范伟的今天。”
但是,火了的范伟,骨子里,那种害羞、胆怯、忐忑的性格依旧存在,这跟浮躁吹捧、物欲横流的娱乐圈有点格格不入。特别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范伟尤其小心翼翼、怕出纰漏,这跟他在电视里塑造的那些大大咧咧、爱抖包袱的形象,大大相反。
“我其实是个特别拘谨的人,不那么活分,幽默感我有,但性格有时会放不开,到哪都不是扬眉吐气、显山露水的人。”范伟自我解剖说。
03
火了之后,娱乐圈逢场作戏的诸多场合,总是让范伟愁的不行。
“长了个喝酒样儿,却不会喝酒;更不会说话逗乐,不适合那种气氛。”范伟无奈地说,“酒桌上,总是让大家失望。说实话,我现在还有社交恐惧症,每次开新闻发布会之前,心都突突跳。”
也因此,范伟几乎很少参加综艺真人秀,有节目邀请做导师也不做,他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面对观众,“没那个自信,就不误人子弟了!”他笑着说。
2005年,范伟的人气正飙升,他却退出了央视春晚,转身投入一系列小成本电影里,继续塑造各种小人物角色,尽管这些努力,远没有之前商演走穴赚得多,但他演的津津有味。
亲戚朋友都不理解,见着范伟就问,“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你,最近怎么见不到你了,拍电影也没见你有多少台词,好好的,怎么跑去拍电影了?”一开始,范伟就笑笑,也不回答。
范伟的转身,其实是想保留自己那份真。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娱乐圈的浮华场合,不如静下心来,努力打磨出一部部好作品、好人物。
年少轻狂时,就像范伟,我们总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为自己争一口气,这没错。但其实,更宝贵的,是在一切努力有了成绩、梦想成真时,我们是否能依然把持住自己,不畏浮云、不贪富贵、不忘初心,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04
为了拍好小人物,范伟几次跟死神擦肩而过。
有一次,在一个大山里,范伟和700多斤的摩托,一起滚下山沟,他当时瘫软在地,手脚动不了,抬都抬不上去。有人建议,用摄像轨道做担架,抬他上去。120赶到时,范伟怀疑自己已残废。
当晚,他躺在病床上,一想到以后不能拍戏了,整个人都很沮丧。庆幸的是,最终诊断是胸椎骨裂,还好逃过一劫。
仿佛重生的范伟,更加珍惜每一次拍戏机会,大奖也接二连三地到来:
最先是《看车人的七月》,中年离异的朴实看车人“杜红军”,让范伟意外获得蒙特利尔电影节影帝;
《芳香之旅》里,范伟凭借劳模司机“老崔”,折桂第30届开罗国际电影节,获得评委会最佳表演奖;
《耳朵大有福》里,退休工人“王抗美”,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不成问题的问题》,圆滑老成的农场主“丁务源”,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作为华语电影的最高奖项之一,那一届,范伟的竞争对手有,梁家辉、许冠文、张学友、柯震东;
……
在电影圈,“一根筋”表演的范伟,再次证明了自己。
有记者问范伟:“演了这么久,终于又火了,是不是有种熬出来的感觉?”
范伟说:“没有,也不存在熬啊,压根也没觉得煎熬啊!别人有一下就火的,就像那爆炒鸡丁,一下就火了;我这个,就是一点点炖,咕嘟咕嘟出来的,炖出香味来了。”
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有句话,范伟很喜欢:
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的。
他把那种味道,充分浸透到自己演的每一个平凡小人物里,以致很多年后,观众每每回味起来,还能印象深刻。
平凡,却充满余味。可以说是范伟刻画的一个个小人物,又何尝不是范伟本人?
我们终其一生,总是在追求不平凡,后来才发现,终究要接纳平凡的自己,但是,过程中,每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还是可以活出一些绵长的味道,留给别人去咂摸。
看,原本害羞胆怯、认真到有点笨的范伟,不就是吗?
文 | 妖妖的微笑 原创
前媒体人,解读娱乐故事人生,分享娱评影评书评。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