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1-20基础知识

2018-01-20基础知识

作者: 清清慧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19:18 被阅读0次

    一. 三皇 五帝

    三皇

    燧人氏:我国上古期间的部落领袖,简称燧人,敬称“燧皇”或“遂皇”。据传,名允婼,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为华胥氏之夫、宓羲与女娲的爸爸。他在今河 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完毕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前史,创始了华夏文明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从使用天然火,进 化到人工取火的状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宓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才智、 英勇、意志为公民谋福的英豪。

    2/3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 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 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3/3

    神农氏,华夏太古三皇之一,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 “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五帝

    1/5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听说他是少典与附宝 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一致华夏部落与降服东夷、九黎族而一致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 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乐律、创医学等。

    2/5

    颛顼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1] ,我国上古部落联盟领袖,“五帝”之一。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国语·楚语》说颛顼 是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 归焉。”《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后代,变成黄帝系下与帝喾并排两系中的一系,变成中华民族 人文共祖之一。

    3/5

    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 我国上古时期一位闻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 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一起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4/5

    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我国上古期间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 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八岁,尧代挚为皇帝,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在朝,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爸爸帝喾那里 承继帝位,并创始了“禅让制”的先河。

    5/5

    舜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领袖。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城。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领袖。尊号有:帝舜(舜 帝)、大舜、虞舜。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说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史记·五帝本纪》讲“全国明德皆自舜帝 始。”《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 ,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开展史上五圣之一,现今世界舜帝后嗣达3亿多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陈、姚、虞、胡、袁、田、 王、陆、夏、车十姓),其间陈胡公的分出姓氏陈姓全球人员到达九千多万人,胡姓全球人员到达两千多万人。

    注意事项

    三皇五帝是我国在夏朝曾经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因为实力强壮而变成部落联盟的领导者。

    儒家典籍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4]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九渊、王守仁。

    儒家的特征

    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二程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死后葬于洛阳伊川二程墓。

    二程儒学后来由朱熹发扬光大,在明朝成为官学,称为程朱理学。

    《礼记》

    《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即《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 经书 《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 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 先秦的其它 典籍。

    《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 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 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礼记》与《 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汉代把 孔子定的 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 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 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 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四书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 《周礼》、《 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小戴礼记》则是一部 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1-20基础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at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