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颜多薄命,香消玉殒谁人怜?”《红楼梦》中,黛玉是个有着倾国倾城貌和旷世奇才之人,怎料离世时那般凄惨可怜!然黛玉之死不只是黛玉一人的悲剧,更是宝玉的悲剧,以至于他最终远离尘世、遁入空门。
宝黛爱情的悲剧,不单因为宝钗的出现,也因凤姐的调侃、出计、王夫人,贾母的否定,是多种因素酿成的。
红楼梦一、“木石前盟”——注定的悲剧
《红楼梦》中开篇第一回就交代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性。”恰逢神瑛侍者下凡历幻缘,绛珠仙子愿用一生的泪水来偿还雨露之恩。原来故事还未开始,结局早已注定。黛玉只为还恩而活,注定要为宝玉泪尽而死。
“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寥与活溢,虚无与实”,是古人固有的观念,贾宝玉衔玉而诞,固认为需有金与之相配,恰薛宝钗有一金锁,正合金玉郎缘。纵使宝玉对黛玉再有情,在封建的“礼”教面前,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前世注定,今生有缘无分,爱情悲剧应运而生。
二、宝玉的软弱多情
宝玉自小和姊妹一同玩耍,对姊妹们有些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情之过矣则为滥情。在爱情的世界里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更何况宝玉爱情的对象是多情多疑又极其自尊自傲的黛玉呢。如果说宝玉是现代的“中央空调”一点也不为过,贾府中上至太太小姐,下至丫鬟婢女,皆有所染。秦氏,她虽为宁府之人,较李纨凤姐远了一层。但她是导引宝玉人梦进入太虚幻境之人,也是虚幻镜中与云雨之人。在宝玉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史湘云不是贾府的人,但其与宝玉的关系可与黛钗鼎足而三,有“金麒麟”一案足以证明。还有一个妙玉,与贾府无亲无故,生性孤冷自傲,非一般俗人能入她眼,然对宝玉却有所不同。“品茶”时将自己常用“绿玉斗”与宝玉使,有“乞梅”之事,又有“褴外人”拜帖之说,两人无爱也是有情了。
此外,贾宝玉还为平儿梳头绾发,将扇子给晴雯撕了解气,同情画蔷的龄官,庇护烧纸的藕官,替彩霞瞒赃,为芳官不平,怕和尚的臭气熏了尤氏姐妹,……等等,足以看出贾宝玉如何“多情”。然,贾宝玉性格中存在软弱的一面。他敢爱不敢言,敢做不敢当。他强烈地爱你黛玉,却从不敢向贾母太太们说起,只敢背地里与黛玉情意缠绵。面对睛雯、金钏、黛玉的死,他无能为力,只能偷偷地去“探望”,只能在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徒自悲伤,独自流泪。因为他的软弱,喜爱晴雯却无法拒绝袭人的诱惑,深爱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他是软弱的,他是滥情的。
宝黛探望宝钗三、宝黛的反世间之道
《红楼梦》中两个爱情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性情乖僻,被时人嘲弄为有“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崇尚自由恋爱,拒绝走仕途。贾宝玉坚决拒绝家庭给他生活道路,对科举仕进道路厌之恶之至极。将匐在功名仕进底下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等都给以激烈地憎恶和否定,甚至把那些宣传封建正统教义的书给烧了。贾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儿是纯洁之物,男人是世间之浊物。宝玉身为男儿说如此糊涂话不过是认为他小,不懂而为之,而黛玉身为女子也是一种不守妇道的行为,这是时代所不允。贾府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让宝玉走上“正途”的宝二奶奶,与黛玉相比宝钗恪守名教,待人和善,更符合宝二奶奶这一身份。这也是贾母和众太太选择将宝钗嫁给宝玉的原因之一。
宝黛偷看《西厢记》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悲愁和眼泪最深刻的根源,是她和周围环境世俗人群的不相协调之源。恪守名教的薛宝钗,逆来顺受的贾迎春,豪爽旷达的史湘云,都有她们从俗认命的,随遇而安的一面。林黛玉则不同,她孤高敏感、小性多疑,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常常为一些未曾有过之事,独自垂泪。怀疑宝玉对她的爱,又碍于礼教不便于诉说,久而久之,郁结成疾,加之娘胎带出之病,遂病入膏肓。贾母见之惯常如此,也不知其为情而困,早已将之放弃了。而对于黛玉来说,在贾家唯一的优势就是贾母的宠爱,一旦失去了贾母的宠爱,就失去了一切。
忧愁满腹的黛玉总而言之,封建时代、家庭环境背景,加之俩人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和双方个人的某些因素等酿造宝黛爱情的悲剧。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出这不是一般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