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不少,不咸不淡,吊儿朗当地推动着日月轮回,星辰反复,不变的是固定的节气,清明又至,似归未还!三月里的小雨淅淅沥沥,给大自然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伴着人们对先人缅怀的惆怅!
雨,就是一景,凡事看心情,咋说呢?不好也不坏吧!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国家发达了,人民也富足了,国家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清明节放假三天,供人扫墓,缅怀先烈。
一年到头,父母跟我联系紧密的时段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个是过年。回不回是念叼最多的话语,而我对这两个重大日子的回复,一个是犹豫,一个是斩钉截铁。
年,万家团圆的日子,是雷打不动要回的。一来父母年迈古稀,常年居住乡下,与我们聚少离多,陪一年少一年!虽然不愿意这样说,可是实事。还有一个对故乡的归属,岁末的袅袅炊烟,雪地里燃放爆竹的钝响,似召唤游子的速归的集结号。
而清明于我承载着太多的情感,非三言两语是没法叙说的,也许是无法面对,就默默然的选择退缩,逃避。印象中,出外谋生近二十年,因清明回去少之又少,愧对先祖了。
打记事起,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岁末敬年香,都是爷爷带着我和太哥一起完成的。 如今,爷爷长眠地下数十载,太哥也永远离开.……。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无论远离多少年,回乡的人们见到总是那么的亲切,难以释怀,那是因为山和水,缠绕着亲人陪伴的身影,有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盛满着无法忘怀的记忆!
行走在这山与那山之间的田间地头,丛林间的小路,很自然的唤想起孩提时代跟爷爷一起祭祖的点点滴滴,以前一起祭先人,现在祭拜爷爷!这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不想触及..…!
虽然先贤在书中载言:"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生一过客,宇宙一尘埃!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而现实,人往往生活在矛盾之中,没有出口,只有徘徊,和亲人分别时的一步三回头,那里有根,有牵挂!漂泊在外的人就像风筝,线攥在家乡亲人的手里。
从懵懂的少年,到知事行方的成年,岁月拉长陪伴的温情!
记得每到一祭祀地,从先祖的名讳到轶事,到祭拜的"三叩九拜",以及祭品的摆放,烧香的讲究,爷爷都如数家珍,同时还不忘旁征博引,诱导我学习先人的智慧,渴望孙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爷爷不假停顿的娓娓道来,就像深谙世俗的达人,用现在的话讲,爷爷是我的偶像。
做为小跟班只知道烧和打下手,传递祭品,光烧香就有很深的学问。烧香为什么烧三根呢? 据说"三"这个数字在古代代表世间万物,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在传统文化里三生万物的本意就是天地人,三根香代表天地人,第一根香,敬的是天,希望国泰君安,人民幸福安康;第二根香,敬的是地,希望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第三根香,敬的是人,感恩祖先留下来的美好传统和优良美德。想不到三柱香都这么讲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我辈所知晓的那点,我只知道敬祖祈福。
除此还有"穷算命,富烧香"的说法,无非是说好算命人多迷茫,烧香的人多有信仰。
昨日外甥回老家祭祖,今天叔叔也回去,父亲告诉我这些,言外之意,儿子呀,什么时候回,突,觉得自己很寂寞!
往年不回,都养成一个习惯,给回家扫墓的亲人打点香纸钱,烦他们代劳祭拜,现在思味感觉多么的不合时宜。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代替的,看来,今年清明又是在自责中度过!
印象中,父亲是一个不好言辞的人,但随着岁月的更替,话比先前多一些。
这几年每到做清明时,父亲大人都会说,你们不回来做清明,钱也照出,房下吃清明酒,家里出七个人的钱,只有我一个人到席。我知道,父亲不是心疼出这个钱,而是渴望孩子们回去热闹热闹。
母亲的话语也不意外,说的是做清明的气氛,一年比一年热火,从场景让我向往。这是母亲的心思!
乡下做清明比过年还热闹,说好听点农村兴这个,加之爱攀比,清明酒当然很隆重。这是一个同姓宗亲聚会的舞台,同时也是一场菜肴比拼的盛宴,还是一个联络感情的派对,尤其在当下,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按照做清明的习俗,清明头论资排辈,一年年往下轮,男丁旺的大族,估计一辈子也就做一次头,大家也不差三瓜两枣,清明酒就尽情释放。
印象中的清明确实热闹非凡。
清明节前一个月,牵头做清明的,我们俗称清明头,他的职责是筹备祭祖所需物品,并置办好宴请宗亲就餐的清明酒。
祭祖的日子会跟宗庆中辈份大的管事的讨论,而日子的选定则多取决于学校放假的日子,大家都清楚做清明没孩子们参与不热闹。一开始做清明不时兴的时候,一般宗亲没锣鼓的,锣鼓都是村里借的凑的,后来时兴开来,宗亲们都置办起来,还不止一套,配置也越高级。
还有类似于义和团的三角形清明旗,红色的黄色的银色的都有,清明节那天彩旗飘飘,鞭炮齐鸣蔚为壮观!如果碰上同姓几家不是一个房下的,同祭一祖先,那场面,堪比八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满山遍野的清明旗在风中烈烈作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爆竹声响响彻云霄。
记录美好,怀念先人!
清明又至,似归未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