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教育的翅膀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家庭教育是儿童的道德地基,学校教育是清晰可见的知识系统化的框架构建,只有家校合作,教育才有了不被剪残的翅膀,孩子才能展翅高飞。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孩子 合作 自由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对于教师和家长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则是很多人做不到或者有抵触不愿意积极去做的。很多老师,每天和孩子们密切接触,如果仅仅依靠师道尊严去和孩子们交流,那教育未免太冷冰冰了,教师必须要有专业的教育学知识的加持,懂得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变化和成长规律,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理,以爱为前提的教育才是教育美的样子。我所在的小县城,作为一线老师,我越来越能感觉到家长们的变化逐渐呈现了两个极端,学校表现不错的孩子的父母大部分会定期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并且会主动袒露孩子在家庭里的一些教育隐忧,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潜移默化的克服。虽然这些孩子未必见得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但是,他们脸上每天有笑有光,我感觉那灿烂的笑就是孩子最美的样子。而有些不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他们每天抱怨着孩子的各种毛病,抱怨孩子写作业慢,正确率低,于是他们就代写或者在教孩子做题时省略让孩子主动思考的步骤,直接告诉孩子答案,随便应付着孩子的每一件事。即使有时候和老师商量,也只是发泄似的批评孩子,而不愿意坐下来,静下心来听老师讲孩子的一些潜在的教育问题。他们只求速战速决---孩子数学成绩不好,那就找老师补习数学,而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许是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或者不太良好的家庭关系造成的后果。因此,家校合作,成就孩子,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真的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话题。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1.家校合作,增进关于孩子成长的信息交流,让家校形成合力。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有共识: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的学校。儿童的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育主要由家庭来实现,社会性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则主要通过学校来完成。一个儿童的成长,任务很多,健康与安全的意识,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艺术与审美的品味,兴趣与专业平衡等都需要家校合作才能完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相辅相成,教育要发展儿童的个性,而个性不是孤僻,是在遵循社会普遍规则,准则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越是个性越应该具有融合性,社会性,这样的社会群体才是丰富的,和谐的。家长和家长的差别,往往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的差别导致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不同。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去学习教育学,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选择自己成为怎样的父母。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自由成长的人!
2,家校合作有利于孩子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要想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尽可能做到在家里和学校,行为尽量保持一致。并且老师和家长需要有意识的认识到,孩子需要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绝批评和指责,例如当孩子表现认真细致时,表达出我们的喜悦和欣赏,好习惯的养成有赖于我们对于孩子的尊重,而不是改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家校合作途径
学校一般通过家访或者开班会与家长进行沟通。孩子在学校大致接受的是学校统一管理、而在家里,家长各有各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这样很容易在孩子心理形成的“双标”,严重情况导致的就是5+2=0。为了让学校和家长有尽量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于是每一学年会开一次家长会。但是,一年一次的孩子家长会对于教师传播教育理念简直连微光都算不上,更多的是向家长汇报一下一年时间孩子们的成长。但大多家长很明显羡慕的是别人家孩子、但关心的是自己家的孩子,老师会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孩子。更多的家校联系其实都依赖于老师平时的家访或是电话联系。但家访又很容易变成家长的诉苦采访,有一部分家长根本无视孩子的自尊,在老师面前倒苦水,责怪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倒让老师替孩子难为情。电话联系则更浮于表面,只是就事论事简单的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没有时间做一次展望。家校合作,既然是合作,那么在合作双方的诚意都是很足、目标都是很明确的双方为什么会产生分歧呢?我觉得可能源于我们没有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的分享和整合。家长和老师彼此应该成为助力而不应该成为阻力!我们的良苦用心无非让孩子长成她们可以最好的样子。所以,我们应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去和每一位家长传播我们根植在孩子心中的教育信念,我们一起探讨怎样让孩子成为那个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而不是鸡犬相闻而不往来,彼此多一份理解和尊重,或许我们的社会以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培训家长上岗的家长学校,让家长、孩子还有老师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铁三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