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接近尾声,关于初几走,网络上有这样的表达:
“初二走的是公务员,
初三走的是大老板,
初四走的是包工头,
初五走的是暴发户,
初六走的是打工仔,
初七走的是白领。”
那么你是初几走呢?
不走呢?不走我们可能又会想起一句话“不走你养我啊?”
且不论以初几走来确定职业这种调侃正确不正确,谁愿意离开安放肉身的故乡呢?就这一点上,能不走的,就是说,过完年就待在父母身边工作的,其实也是一种幸福。
总得来说,离开家乡的人,无非拥有两种生活状态,要么在外面过得还不错,要么只能是维持着不伸手给家里要钱。
后一种几乎就处于打工者状态。
这里并非专挑打工者来说三道四,我们谁不是为这个社会打工?
年初一晚,妻子的二叔来电话借钱,想起我们一年到头剩余的积蓄,我特别紧张妻子能借多少。
结果二叔说多少,妻子就回应好的好的。
挂了电话,我问她确定有那么多钱吗?
她这才反映过来没那么多。
我说就算有那么多,也得分情况,如果是救命用的,那不用说,如果是其他用途不着急的,那不能把老底给兜出来呀。
说完她虽然后悔,但还是借了自己积蓄的百分之八十。
年后去拜年 ,与二叔见了面 ,交谈中才知道钱是借给他儿子去学习理发的。
二叔一家还有个女儿,原本寄希望给她,可去年高考结束,也走上打工道路,今年过年也没回家。
于是一家人都在打工,过完十五,房子并空荡荡没一个人。
所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是这么来的。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那真是无奈之中的选择了。
而且在没背景没资源的情况下,不读书,想跻身于这个社会分一杯羹,简直是难上加难。
知识改变命运,一直以来都是。
在我的生命中,曾听见许多父辈的人说:“要是那个时候能读书,现在也许会更好。”这类的话。
能不能好我们不知道,但其中透露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的无奈与向往。
如今人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时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步入打工道路呢?
僧多粥少是一个原因。在一线城市,大学生跑外卖的比比皆是。
决定一个人在哪里干什么的因素实在太多,但是无论打工不打工,只要在自己能在的道路上勤奋努力,又有什么呢?左不过就是漂泊,回家,再漂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