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让儿时的我们琢磨不透,却反复出现在各个年级的教科书中。难懂的文字和更难懂的背景,短短几页课文就能让人抓狂,巴不得早点结束阅读。文章流畅性不足,又缺乏娱乐性和故事性,恐怕很少有人再去主动阅读,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就只有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雷峰塔等词语和被迫背诵的支离破碎的句子,相信我们的读者也有同感吧。不过,在那些仅剩的只言片语中也有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他是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读到这里大家肯定已经猜到了,这个人就是孔乙己。孔乙己是个潦倒的读书人,他缺乏实际的谋生技能,却热心卖弄迂腐的知识,沦为人们嘲讽的对象。鲁迅从咸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观察他的言行,批判过时的科举制度,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除了对“回字的4种写法”耳熟能详,我们肯定还会记得“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酒是绍兴黄酒,茴香豆则是绍兴知名的佐酒小菜。本是寻常人家采摘时令蔬菜烹制而成,反倒因为孔乙己成了海内外名吃。他的塑像立在咸亨酒店门前,画像印在茴香豆的包装上,孔乙己成了茴香豆不折不扣的代言人。
如果去绍兴旅游,景点的茴香豆有黄豆、黑豆和蚕豆三种,游客们往往各买一种品尝,而最地道的茴香豆还得是用蚕豆制作。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认为:“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这是以“形”命名;而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说:“蚕时始熟,故名”,则是以“时”命名了。
茴香豆的做法并不难,将干蚕豆泡发后下锅,清水中大火煮至蚕豆周缘凸起,中间凹回,再加入食盐、大茴香(八角)、桂皮等调料文火慢炖,直到汤汁被豆肉充分吸收,取出冷却即可食用。
不同于油炸后皮酥肉脆的兰花豆,茴香豆咸甜适宜,各种香料复合出草药的香气,入口有嚼劲,越嚼越香,越香就想再多吃几粒。这很像北方的油炸花生米,既是零食又是小菜,只是江浙蚕豆产区的人们就地取材,烹饪出另一道市井小食。
鲁迅给我们留下的讽刺和批判的印象太强烈,反而疏忽了他作品中的人文气质和细碎的美好。他的小说《社戏》,叙述了三次看戏的经历,年少时在故乡看社戏的经历着墨最多,也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说的是看戏,实际上是对儿时回乡田园牧歌般生活的回忆。
一群孩子带着“迅哥儿”搭上白篷船去看社戏,穿过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嗅着扑面吹来的河底水草清香,夜色中驶向邻村。看戏回程途中,小伙们从田里偷偷取了罗汉豆,摇船的、生火的、剥豆的各自分工合作,制作了鲁迅口中的“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这罗汉豆也是蚕豆,据说这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叫法,因蚕豆外形像罗汉的头得名,也有一说是豆荚中豆粒叠起而得名。煮罗汉豆要用新鲜带荚蚕豆,主要是品尝蚕豆的清甜滋味,加桂皮、食盐等少量调料水煮即可,像鲁迅和小伙们一样只用食盐调味也会很好吃。
新鲜食材多在产地消费,蚕豆也是一样,所以北方人记忆里的蚕豆都是颜色灰黄质地坚硬的干豆了。不过,如果联想到烤串必备的水煮毛豆,自然就会理解鲜蚕豆的鲜美了。
无论是鲜蚕豆还是干蚕豆,食材的味道和人们的记忆结合,总会变得愈加美味。你是否也摩拳擦掌,准备创造自己的美食记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