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读后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57/efeea4ee0a0bf54f.jpg)
我很喜欢在火车上看书,那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坐那种设施不够完备的火车,连WiFi都没有,就要考虑一点流量的问题。周围的人声是天然的白噪音,只要别有尖利的哭声和突如其来的尖叫,几个小时的火车旅行是最适合阅读的了。
这次是出差,去承德。大学毕业后,头一次再坐绿皮火车,整整5个多小时,我就看完了一半多一点。回程的时候心里多少起了些变化,浮躁了些,所以看得不多,还剩下两篇,昨天刚看完了,赶紧过来“写作业”。
看到豆瓣鉴书团其实纯属偶然,离报名截止时间只剩15分钟,没想到也入选了。看书之前对作者及其人生、作品完全不了解,还以为会是像《蔬菜教室》或者《厨艺的常识》之类的书,结果在火车上看完前几篇我就陷入了沉思。
居然全都是吐槽啊!
看到后记里作者说:“我只是想把我脑子里现成的随便什么话快点搁到纸上,跟吐口水似的——我没工夫咬文嚼字,况且也根本没时间。”你可的的确确是这样做了啊!
看到中间松了一口气,总算有些开心的事情,再到后面居然又变成了温柔的口气!
近来我逐渐发现一些电影及书的简介基本就是一堆狗屎,跟作品基本没有关系,胡乱拼凑些噱头而已,完全没有戳中影片及书本来在讲的内容,冷冰冰的,或者煞有介事的。看看这本书的简介吧:
从坏小子、再婚男人到为人父亲,波登如何看待人生的不同面貌?
从厨师、畅销书作家到美食节目主持人,对厨艺界的生态与争议人物,波登又有什么见解?
《半生不熟》以风趣生动的精彩叙述,带领我们一窥厨艺界的真实样貌,并重新思考人生与食物的意义。
在波登犀利直率的笔锋下,藏着的是对美食治愈人心的信仰。
这是在说啥呢?平庸刻板的语句直接抹杀掉本书的价值,“风趣生动”???明明充满了motherfucker好吗!!!
这是一本充满了人性与现实的书,我没有想到这样来自内心深处的碎碎念也可以出版成书,而且被全世界的人看到。回程看的那几篇,虽然只是平常的段落,却意外地让我想哭,我不断地看到他内心的挣扎、疑惑、冲突、矛盾。他只是太想把一件事做好了,只是想让“主厨”这个身份,“做饭”这件事情变得正常,结果四面八方全是阻力。即使也有非常好的,像倒数第二篇里《这条路我走对了》的故事,我感觉作者写这篇时比写他女儿那篇要温柔多了,是真正的敬佩、感恩与爱。然后在最后一篇《周一吃鱼这件事》里,他再次阐述了那些挣扎:
“我恼羞成怒。”
“我现在依然很生气。”
“我就是要管。”
“我做不到。”
现实这个东西,本来就充满了血与泪,不管你用稀松平常的口吻来说,还是声泪俱下的控诉,太过真实的东西总是会令人难堪,真话总是能刺痛那些脆弱的人的心。没有人想要被揭开伤疤,只想要歌舞升平来麻痹自己。可作者不这么想,他永远不会做犬儒中庸之徒,他就是黑屋子里那个一直吆喝的人。
如果这世界上的事,都像它们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就好了——我也没想到这竟然如此艰难。
“只要拥有过人的决心和勇气,你可以明目张胆地让人吃屎。”
“很多时候,有良心跟事业有成是组反义词。”
像我们常常看到的那些“美食博主”,大部分都是不会做菜的;我们常常看到的“手绘博主”,大部分都是不会画画的;我们常常看到的教人写作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不会写作的;还有我们常常看到的最红的那些“演员”,大部分都是不会演戏的……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行业,正在被那些哗众取宠的人毁掉。“成名”反而在证明他们的不专业,这实在很难让人不感到绝望。
如果作者现在还活着,我可能会多一点勇气继续跟这样的事情抗争下去,但也许最终是“将信将疑”的部分战胜了“十拿九稳”的部分,他选择不再跟这些混蛋纠缠下去,选择永远的清静。反正总有人会先于我们而崩溃,而剩下的人便愈加岌岌可危。
“我们应该尊重她发自内心的经久不衰地对世界的蔑视……
“有人骂,就有人提心吊胆,这不一定是坏事。就算是骂错了,至少也提个醒儿。
“我们需要有一个人站在那里,带着鄙视的眼光,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最后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一点质疑,就是里面出现了很多网络热词和中式说法,比如:谢谢你全家了、坐等被群嘲、血染的风采、翠花儿、真心、把酒当歌,人生几何……
也许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中文环境而做的折中考虑?但实际上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作者一直唾骂的那种行为。
网友评论